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乐活人居·品味

丹青恋花鸟 清丽随心语

——记青年花鸟画家王卫虎

  赵畅

  享有“鸟王”之誉的花鸟画家王卫虎作画,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福建当兵之时。退伍回到老家上虞后,他又拜师于上虞书画名家张万琪、蔡汀。后经张万琪引荐,2002年7月他进入中国美院国画系深造进修。在两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国画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对花鸟画的作画技巧有了深刻的领悟和较好的把握。自然,对著名国画家朱锡林教授亲授梅、兰、竹、菊的穿杆技法,以及陆抑非弟子、著名花鸟画家毕彰教授亲授没骨、工笔、写意技法,王卫虎尽心学习钻研,很是勤奋刻苦。

  如果说,王卫虎在中国美院国画系的学习令他打实了对传统花鸟画的绘画基础的话,那么,他在杭州师范美术学院的研修,则让他对花鸟画的用笔从拘谨走向了大胆,从写实走向了写实、写意能兼能放。而卢坤峰、王冬龄、张卫民、徐家昌、马其宽等名师的悉心点拨,更令其骐骥一跃。学成归来的王卫虎,自没有停辍对花鸟画的探索。他还是这样的习惯,只要有时间,他就写生、画画。写生,他从未懈怠。他经常一个人满山遍野的跑,如发现芙蓉花、蝴蝶花,他竟会将毡毯直接铺在地上,然后,痴痴地在宣纸上作画,旁若无人,直到夕阳西下。不啻如此,王卫虎还养了画眉、鹦鹉、八哥、斑鸠等10多种鸟。一俟有空,他就与鸟们一起乐,既为放松身心,更是为了闻其声、观其形、察其性,从而为创作提供不绝的“源头活水”。

  是天赋,还是苦心,而今王卫虎的花鸟画,别开生面而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是啊,他将自己的艺术坐标定位于传统笔墨的写意创作,就是说,他的创作意识同中国花鸟画的传统始终保持着密切而深厚的血脉联系。观瞻王卫虎新近创作的每一幅花鸟画,都可以发现,他吸收了五代徐熙、南宋法常、元朝王冕、明朝徐渭、清朝朱耷,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花鸟画大家的笔墨传统。

  有艰辛的付出,便有成功的回报。2004~2006年,王卫虎的花鸟画《独立寒棲》、《双勾墨竹》分别入选浙江省第六、七届花鸟画展;《密林深处》入选“百花向阳”·浙江省花鸟画特展;2005年3月,《鸟语花香》获首届“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展赛一等奖;2005年10月,《春风出姿》获第三届当代中国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金奖,并被授予“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家”称号;2005年10月,《竹鸡图》又获首届“中华杯”全国新北京新奥运书画大展铜奖,并被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他的花鸟画作品,曾先后在绍兴、杭州、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地多次展出,部分作品还被江南书画院经营有限公司和美术报社永久收藏。他出版了《王卫虎画集》,其创作成就入编《中国艺术家》画集。

  “中国的花鸟画往往在细微处见精神,在细微处充分显示艺术家独特的笔墨锋芒。要将花鸟画创作向细微的纵深处持续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家的人文积累优势。没有广泛的画外功夫,没有深厚的美学与美术史论的理论修养,不可能成为有成就的花鸟画家,哲学、历史、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舞蹈等都是画家必修的画外功夫。在一定的技巧功力的基础上,画外功夫有多深你的作品就有多深,画外功夫的深浅与花鸟画家的成就成正比。”王卫虎的一番见解,既让我懂得花鸟画发展的要旨和前景,更让我见证了他力图求变求新、超越自我、独具面貌、自成一家的决心。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品味 00026 丹青恋花鸟 清丽随心语 2014-09-19 3623960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