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铁万把雨伞考验诚信
公益伞架为何空了
记者 吕玥
近一个月前,宁波地铁一号线每个站点的出入口,都有了一个橙黄色的“流动公益伞”借还点,伞架上满满48把公益伞,让人感到格外温馨。
近一个月过去了,这些公益伞的使用情况如何?在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记者就此开展调查。
直击:借伞多未还
9月17日中午,记者来到宁波地铁一号线福明路站D入口,看到了醒目的“流动公益伞”借还点海报,和一个48支装的公益伞架。但这个伞架上仅插着一把雨伞。伞架侧面,“我献爱心你用伞,用好完整就送还”两行大字显得有些孤独。
记者随后走访了樱花公园、东门口(天一广场)等地铁站,几乎每个“流动公益伞”借还点的伞都不到总量四分之一。有的剩10来把,有的只剩一两把。
每天都坐地铁一号线的银行职员管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印象里,大多数时间伞架都保持这样只剩几把的情形。上周,一个借还点的雨伞“满”了那么一下,没过多久就空了。
公益伞项目的发起者之一——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8月21日起,他们联合宁波市文明办、市轨道交通指挥部,在地铁各站点投放了第一批5000把文明伞,免费供市民借用。为保证地铁站出入顺畅,他们没有设置借伞登记表,更无人看管,市民用伞遵循“自取自还”的原则。库存伞较少时,站点负责人会联系基金会补伞。
调查:归还率五成
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严意娜告诉记者:“我们从2012年4月开始,就在宁波的社区、车站、商家等公共场所投放了12万把公益流动伞。”据测算,第一年运作下来,归还率仅三成。
分区块来看,社区、写字楼的归还率比较高。“我们这里至少有七成。”江东区福明街道世纪东方写字楼物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同时拿出一本标记“2014年公益基金会流动伞设置点借还登记表”的文件夹给记者浏览。
只见登记表上已经记录了120多次借还情况,借用者须留下姓名、联系方式,归还时也须注明,同时还有经办人签名。
一旁的玫瑰花园小区归还率则更高。“应该在九成以上。”门口岗亭的王姓物管人员告诉记者。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发放到汽车站、公交车站点的公益伞基本“有去无回”。公益伞项目专员邱炜杰告诉记者:“年初,媒体报道雨伞归还率不太理想后,归还情况有了好转,综合下来,两年多来发出的近13万把雨伞,归还率近五成。”
他分析,造成公益伞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车站人流量大,人员复杂,部分乘客自觉性不足。
之前,宁波当地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没有及时归还的原因中,有75%的网友表示是一时忘记了,18%的网友表示要留作纪念,7%的网友表示归还不方便。
期待:公益共接力
“我们现在全市已有1400多个借还点。只要扫一扫借还点海报或者伞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道。”严意娜告诉记者。
一把小小雨伞的走向,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诚信水平。
“在实际运作中,但凡人和人互相认识,或者有登记有看管,归还率就高。如果完全没有约束,归还情况就不太理想。”宁波一家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陈国军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如果主办方能够在公益伞项目的运作上,增加一些监督制度作为保障,可以使公益伞的流动率和使用率更高。
有市民提出,可以在撑开的伞里再挂一张宣传卡,提醒人们有借有还。还有人提议,可以采取收取押金的形式。不少市民认为,在现阶段,公民道德的培育,不该仅仅依靠自觉,还是需要一些机制保障。
但在项目运作方看来,如果采用付押金收钱的方式,公益伞就失去了为市民遮风挡雨、传递爱与信任的本意。他们希望,市民能抽时间到各个公益伞借还点及时归还雨伞,延续公益接力。但愿,这份善意可以得到更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