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美丽非遗,岱山赶渔集

  本报岱山9月18日电

  记者 刘慧

  大海连着蓝天,歌声伴着涛声——今天,以“文化强国与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舟山)论坛”在岱山掀起阵阵浪涛。

  千百年来,舟山以其丰富的海洋和旅游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海洋艺术。你看,美丽的海洋非遗正在东海边赶着大集——舟山海洋非遗展演和“夜东沙非遗体验”,吸引了来自全国16个涉海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和传承人。昨晚,在岱山东沙古渔镇上的5条街道上,就有包括非遗表演、非遗产品展示、海洋手工艺现场制作和拍卖等活动。许多第一次来到岱山的非遗传承人,在古镇与两万余名群众一起,共同体验了古渔镇浓烈的民俗风情。

  夜幕下,人们走进“2014中国海洋非遗产品网络交易博览会”现场,通过首次开通的全国海洋非遗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上的“淘古网”,看到心仪的海洋风物。岱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邱宏方演示着告诉大家,这里有千人宴、舟山船模、桥头锡器制作技艺、岱山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东沙香干制作技艺等13项海洋特色非遗和海洋非遗旅游线路等60余个子项目的展示。

  海洋非遗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的开通,使岱山深厚的海洋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了这个网络交易平台,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欣赏岱山布袋木偶戏、鱼骨塑画、传统儿童游戏等众多项目的活态展示,看到它们在现代人手中延续着人文生态。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先住在海边,在大海上张网捕鱼,驾着大船驶向海洋,追波逐浪。然而,省非遗办主任王淼的担忧却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如今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海洋的人文环境也发生突变,传统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渔民以海为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因海而生、别具一格的珍贵的传统海洋文化已退化和衰亡,而且这个过程越来越剧烈,已经对我们的美丽海疆和美丽家园构成了威胁。

  由“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舟山)论坛”上,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纷纷建言献策,同时还向全国发出“美丽海疆文化保护行动”倡议:保护海洋,人人有责;保护海洋,从我做起,倡议全社会一起努力,参与“美丽海疆文化保护行动”。

  作为此次论坛的先进典型,岱山和象山的做法得到专家的首肯。象山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典型代表,渔具、渔船、渔场、渔港、渔灯、渔歌、渔曲、渔鼓等原生态渔文化俯拾即是。而在象山编制的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中,将围绕渔文化特色,在实验保护区内确立渔文化传承的重点村镇,同时修复非物质文化传承链,完善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美丽非遗,岱山赶渔集 2014-09-19 3625215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