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在大地上留下印迹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可能家喻户晓。然而,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愚公,他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法国人。这个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的牧羊人,不为名,不为利,也没有任何人要求他,却在一个远离繁华、不为人知的高原上,几十年如一日地种树。他以最单纯的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种树计划,使原先荒凉的土地,重新变成了宜居的家园。毫无生机的高原,散发着健康和富腴的光芒。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让·纪沃诺,他在一次旅游中穿越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时,碰到了一个沉默的牧羊人,就是种树人艾尔则阿·布非耶。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多岁,而艾已55岁了。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原有一个农庄,后来妻子和独生子相继过世,他便隐居到这块荒芜的高地上来。他认为,这块高原因为缺树,正走向死亡。于是,他主动担当起拯救大地的重任,在放牧羊群的同时,在高原上种橡树、种山毛榉。虽然因为高原缺水,条件恶劣,10万粒橡实中,只有二万粒发芽。而这二万棵树苗,又有一半因为自然环境差而无法存活,但是,剩下的一万棵就会在光秃秃的高原上生长起来。作者碰到艾尔则阿·布非耶时,他已经种了三年树。他是从1910年开始种树的,到1947年安息于法国巴农的养老院,艾尔则阿·布非耶一个人在高原上默默地种了近四十年的树。

  在这四十年中,世界风云变幻,经历了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可是,身处偏远高原的布非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种树的步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昔日荒芜的高原,干涸的河床,变得流水淙淙,鸟语花香。1913年,作者在这个高原上走了5个小时也看不到一个村庄,找不到一点水的。而到1945年6月,那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里已经有公共汽车来往了。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过着幸福与安适的生活。古老的溪流,被森林中的雨雪浇灌着,有了流动的活力。留着布非耶种树印迹的高原,已是一片崭新的大地。作者说:“细数当年的人口,无法否认现在过着舒服日子的一万多人的幸福来自艾尔则阿。布非耶的赐予。他只靠身体力行与蕴藏的品德,就能够将荒凉的土地变成到处都是奶与蜜的‘迦南地’。万物之中,唯有仁爱是值得崇拜的。”

  如果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并通过文字把这个种树的男人写出来,那么,我们或许至今也不会知道艾尔则阿·布非耶这个名字。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布非耶是个牧羊人,当他看到这片高原因为缺树而正在走向死亡时,他决定用种树的方法来拯救大地。如果当初他把自己的相法说给别人听,得到的可能是嘲笑。然而,他沉默寡言,却在自己下定决心后,就付诸行动。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他成功了。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大地描绘了一片绿色和生机。

  马克·吐温说:“多做点好事情,不图报酬,还是可以使我们短短的生命很体面和有价值。这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报酬。”而爱因斯坦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窃以为,一个一辈子离群索居,与种树结下不解之缘的人,可能算不上什么英雄。因为,他的生活缺乏轰轰烈烈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份无私的坚持和奉献,却让一个走向死亡的高原重新充满生机。这又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利益至上。不谋私利,惠泽他人,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所以,看到这篇《种树的男人》,心里十分感动。布非耶的无私、坚持,不求任何回报,成全了他的种树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价值呢?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像艾尔则阿·布非耶那样,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虽然不轰轰烈烈,却是实实在在。因为,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足迹留在大地上了。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在大地上留下印迹 2014-09-19 3557159 2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