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新常态锤炼新技能

举重若轻 高端装备再出发

  本报记者 刘乐平

  装备制造被称为“工业之母”。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也在持续提升,已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一向以轻工业为主的浙江经济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正成为工业化加速的发动机。

  当“新常态”来敲门,浙江装备制造的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变革。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尽快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

  有专家表示,浙江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所在,对装备制造业来说,则是最有希望的突破口。浙江制造要像当年发展轻工业那样举“重”若“轻”。顺应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变革趋势,浙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已逐渐呈现变长、成套、趋智的发展的新脉络。

  变长:解决方案新卖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空间去哪里找?与浙江制造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用鲜活的事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工业气体有较大需求的钢铁、化工等行业近期均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压力,对公司下游用户的空分设备需求量和用气需求量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国内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商,杭氧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卖设备的同时也卖气体。

  “大多数需要空分设备的客户要的并不是设备,而是其生产的气体”,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明这样解释转型的缘由。从客户的角度考虑,空气分离设备一套要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投资,而且设备的运行管理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的队伍。但并不是每一个工业气体用户都有能力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杭氧已大举向工业气体全产业链进军。上游,杭氧开始涉足工业气体成套设备的总承包,制造业企业要用气,杭氧提供“交钥匙”服务;下游,杭氧大张旗鼓地四处投资气体工厂,哪里要用气,就往哪里拓市场。

  靠“服务”抢市场,让解决方案成为市场新“卖点”,这成为许多浙商的选择。在浙江,不少企业像杭氧一样售卖“整体解决方案”。全球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企业杭汽轮集团不满足于只卖汽轮机,提供厂房建设、流程布置、设备安装、机组运行的全套服务;正泰集团进军新能源产业,从单纯“卖产品”向投资电站“收电费卖服务”转变;而“西子奥的斯”如今不仅是国内最大的电扶梯制造商之一,更是最大的电梯服务商之一……

  “谁掌握了上游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谁就控制了下游的定货权,最终控制利润。”杭汽轮一位负责人如此表示。

  成套:顺势而为首台套

  高端装备,离不开成套化。但成套装备一直以来是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单机和成套设备制造仅占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以轴承为例,这是装备中最关键的部件,过去最厉害的是“哈瓦洛”(指哈尔滨轴承厂、瓦房店轴承厂、洛阳轴承厂),俗称“老三角”,如今已被“新三角”所代替,即浙江的万向、天马、人本,均为非国企部队。专家们以能“上天、入地、下海”高度评价这些浙产轴承。

  有此基础,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就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了。省经信委技装处处长李京宁说,扶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是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未来主攻方向。

  何谓首台(套)?李京宁解释,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必须是国内(省内)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代表了装备制造业领先水平。上半年我省共确认64项装备首台(套)产品,其中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煤电站PM2.5控制湿式电除尘器”等5项为国内首台(套)产品,在重大工程中替代进口产品,得以推广应用。

  如刚刚获得认定为“2014年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内首台套产品”——中控研制的变电站KYN开关柜智能操控机器人,它的推广应用能极大地解放恶劣环境中的人工操作,避免人身安全事故发生,同时提高设备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趋智:机器换人大机遇

  取料、焊接、下料……一台自动串焊机正在模拟光伏电池片焊接环节的各道工序。这台机器利用红外焊接,每小时的设计产能有1200片,可以减少两个班次的用工量。康奋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这台机器的研发商。

  素有“工业裁缝”之称的切割与焊接行业如今已经走过了手工、机械、数控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产品工艺要求的提升,高精度的智能切割应用领域不断增加,切割、焊接等环节运用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作为光伏重镇的嘉兴,该机器研发商相当看好光伏自动化制造设备的市场前景。

  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机械装备采购和使用地之一,对机械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它们对装备升级改造的需求也日趋强烈。而浙江8000亿元规模“机器换人”计划,正在推进浙江装备制造迈向智能化。

  浙江中控是这一拨浪潮中的急先锋。中控机器人是较早进入机器人市场的国产品牌,2010年上海世博会37台海宝智能服务机器人就是由其联合开发。

  虽然,国产机器人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然而,急速增加的市场主体也面临不少发展难题。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国产机器人面临核心技术缺失、零部件基本外购、产能瓶颈、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打破核心部件的瓶颈,将是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突围之路。守着核心部件外国进口,简单组装的方式,无法抓住中国未来万亿的机器人市场规模。”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围绕“机器换人”对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我省将组织实施10大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培育和建设10个智能装备产业技术联盟,形成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举重若轻 高端装备再出发 2014-09-18 3621506 2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