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王建富扎根海岛20载——

追寻地名文化坐标

  通讯员 周永章 叶余华

  走进舟山市地名办主任王建富的办公室,只见书橱里整齐地摆满了海洋、海岛等方面的书籍和有关海岛地名文化的资料。办公桌上一本《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正是出自王建富之手。

  王建富198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地理系地理专业,后来他来到舟山,选择了当时处于边缘化的海岛地名工作。20多年来,他跑了560多个大小岛屿;现场拍了2000余幅照片,搜集整理了218万平方米的海岛地名信息资料,编制各类地图20多种;发表论文30多篇。

  舟山群岛1390个大小岛屿和3360个礁石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其中无居民海岛有1287个,约占全国无居民海岛总数20%,造就了群岛独特海洋文化群落。美丽的舟山群岛和丰富的海岛地名文化,令王建富陶醉。

  海岛地名研究和管理长期来留下许多空白和难题。王建富知难而进,以高昂的工作热情、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投身到海岛地名事业中去。

  10年前的一个冬季,王建富带领8名人员租了一条小船,深入乌峙山等小岛调查和拍照。当船航行至灰鳖洋海域时,机械突发故障,小船在无动力下顺潮漂流了1个多小时……好在船老大经验丰富,此次出海有惊无险。妻子闻讯后,担心他的安全,劝他不要或少出海。王建富笑笑说:“工作需要出海就得出海,安全问题,我会重视的。”

  针对舟山群岛无居民海岛有的无名称及一地多名、一名多岛、重名同音、名称庸俗、通名层次不清楚等问题,王建富和同事们以舟山岛礁地点为重点,兼顾其他类别,对舟山无居民海岛地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厘清通名层次,找出规范方法,提出具体措施,率先在全国实行海岛地名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动员相关部门筹资数十万元,在6个大岛上设置10处永久岛名标志。这项工作在全国海域地名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

  舟山群岛在唐末与明洪武年间两次撤县和明清3次海禁徙民,造成文化断层。王建富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舟山群岛的地名,记忆了历史的片断、文化的信息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是舟山群岛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双屿港是16世纪著名的国际海上贸易中心,被誉为“16世纪之上海”。但明代朱纨在此打击走私并填港后,它的确切地理位置便成为一个谜。王建富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查阅有关文献的记载,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双屿港的确切位置在六横岛涨起港。2011年7月,他在“郑和与航海暨舟山双屿港国际论坛”上发言,对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

  “舟山许多重大事件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但通过海岛地名可以提供很好的佐证。舟山还有很多传说,要看怎么去解读,结合地理条件分析,传说中有现实影子。比如,徐福东渡从舟山出发的传说,虽然缺少文献记载,但从地理、洋流等方面的条件综合起来分析,肯定有某一次是从舟山经过的。”王建富说。

  去年,由国家海洋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科普片《海岛迷踪》在央视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片中,王建富作为国家“908”专项海岛调查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和考察队的专家,对舟山民间流传的“塌东京,涨崇明”等传说,作了科学解读,进一步提示了传说与史实存在的客观联系,为人们认识和了解海岛打开了一扇大门。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追寻地名文化坐标 2014-09-17 浙江日报2014-09-1700010 2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