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今日温州

情感的召唤 理智的决定

——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强中就海外人才回温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徐 齐

  每年的5月和10月前后,温州都会派出一个阵容强大的团队依次抵达欧洲和美国。他们中有政府官员、有温州高校的代表,更多的则是求才若渴的企业家。他们结成团队远渡重洋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温州需要的人才引回来。

  温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强中就是这个团队的领队之一。作为一场场越洋引才活动的负责人,徐强中见证了温州近年来引智回乡的历史。

  这两年温州在吸纳海外人才上表现如何?有哪些变化?海外人才回温有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徐强中。

  态度亲和、谈吐真诚而严谨,这是徐强中留给人的印象。他为访谈准备了详尽的文字材料,却总能在谈话中有感而发。他说,每一位海外人才回温,无不是经过长期慎重的考虑,这其中,既有情感上的召唤,也是理智而现实的决定。

  记者:现在大家都认同这样的观念,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是由人才决定,人才的层次决定了一座城市的高度。这些年温州人才外流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我们想了解,温州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近几年是否有了些变化?

  徐:总的来说,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温这几年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里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自2009年到2011年这3年时间里,温州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6人、省“千人计划”19人;而2012年就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5人、省“千人计划”29人;2013年,又引进国家“千人计划”7人、省“千人计划”18人,说明近两年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的增幅相当大。另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就是温州市组团到海外招才引智的情况。2012年之前,我们也有去美国、欧洲等地开展引才对接活动,但每年达成的合作意向只有二三十项左右;而近两年到美国、欧洲,达成的引才意向都在100项左右。今年上半年,我带队到欧洲2个国家引才,签订的初步合作意向达到了127个。

  我想,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温州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越来越重视。原来,我们从海外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都落在了高校,也就是到温州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而从这两年来看,企业引才数量大幅提升,甚至超过了高校。海外人才进企业的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带着技术或产品到企业从事创新工作,还有一种是自己带着资金和项目来温创业。

  当然,我们市里的引才政策也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这几年,温州针对海外引才工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政策,既有对人才个人的奖励,也对用人单位施行奖励;有对人才创业进行支持,也有对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进行保障。可以说整套系统比较完备,激励上也比较到位。比如对“千人计划”人才,我们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最高800万元的创业资助。

  记者:温州企业现在都引进了哪些海外人才及项目?情况如何?可否给我们举上一两个例子?

  徐:从专业领域来看,企业引进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激光光电、节能环保、汽车制造等领域,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很明显。我在此举两个例子。

  林叶刚博士是自己回乡创业的代表人物。林叶刚是温州人,在国外学习、工作了30多年。2009年,他带着成果和项目到温州创业,并入选了第三批国家“千人计划”,是我市最早的一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他主要从事的是新型塑料制品和锂电池隔离膜的制造研发,近年来企业产值连续翻番,成长性很好。

  陶烃博士则是加盟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典型。陶烃原是美国柯达公司的一名技术专家,福建人。经过和企业方长达两年的前期沟通,他于2011年加盟温州企业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入选了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他的加入给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技术力量,让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领先水平,为企业利润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这种人才正是温州最需要的,他们的加入直接助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我们也知道,国内外国情不同,企业乃至人才的生存生态也不尽相同。在国外待久了的精英们,能否很好适应回国创业或工作呢?引智回国、引才回乡过程中,是否遭遇过“水土不服”的情况?

  徐:对于引进回国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我们组织部门都有专人负责对接、后期跟踪和服务。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严重水土不服的情况。

  一是每一位高端人才的引进,都是用人单位长期跟踪、对接、洽谈的成果。单位和人才之间的前期沟通长达一两年,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海外高端人才在正式做出回国决定前,基本上已对他的待遇、工作条件、团队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和了解,做出的决定也大都很谨慎。因此,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就很少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是温州市政府部门做了不少努力,在营造环境上下功夫,让人才工作舒心的同时,也让他们在生活上能够舒心。我们现有的政策可以解决好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后顾之忧。比如这些引进的“千人计划”人才,可以选择拿购房补贴自己去买房,也可以租住在“聚英家园”人才公寓,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温州最好的义务教育。另外,我们建立了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对引进的“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市党政领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作了联系挂钩,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成立了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建设人才俱乐部,为引进的高端人才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帮助缓解“水土不服”的现象。

  记者:温州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就不乏在外国生活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和高层次人才。对于他们,您有什么寄语?

  徐:对他们除了怀有敬意和感谢之外,我想表达3个愿望。

  一是希望他们继续勇攀高峰,追求“高、精、尖”。在各自领域上有新发现、新创造、新作为、新业绩,努力成为在外温州人才的标杆。

  二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回馈家乡。多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把自己的学术成果、科研成果用到家乡建设上,努力成为回报家乡的典型。

  三是关于“以才引才”。利用自身人缘、学缘的优势,把同事、同学、同行介绍到温州,成为温州人才引进的桥梁。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17 情感的召唤 理智的决定 2014-09-17 浙江日报2014-09-1700015 2 2014年09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