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宁海山野间有片彩色实验田——

不卖稻谷卖颜色

  本报宁海9月15日电

  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单季稻收割季临近,但宁海桑洲岭南村一片水稻梯田却静悄悄的,连麦穗都还没长齐。

  “别急!别急!我们不赶着卖稻谷,只卖颜色。”70多岁的老农章良秋自言自语,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安慰自己。他的5亩农田就在这片没有动静的水稻田里。“能不能改变一直来的低收益,就看今年的色彩实验了。”

  岭南村是个山区小村,很多土地并不肥沃,以前种水稻,一年也就几千块钱收入,后来种油菜,收成一般。这些年,全村已经换过几种作物了,今年试种了一些有颜色的水稻品种,等待结果的过程,对村民来说是焦心的。

  顺着章良秋所指的方向,站到略高一些的位置,从上往下看,眼前的水稻呈现出各种色彩、高度和大小,已经隐约出现了三角形、条状形、笑脸等图案。不过,水稻的大分别还没有“长”出来,连农民自己也分不清哪片属于哪个品种。粗粗算,田里大概有15个水稻品种。

  几年来,桑洲镇一直在探索农旅结合,比如种植油菜、搞采摘游等,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本土特色。“我们本地有红米、黑米,为何不能再种些绿米、黄米、紫米,想办法卖颜色呢?”一个老农民随口提议,给了全镇灵感。可是,问题来了,要种出颜色,得有彩色水稻种子才行。

  “彩色水稻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不会轻易给,大规模去买,农民投不起这个成本。”驻宁海桑洲镇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专家安学君说道。他利用自己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找到了上海农科院,也才拿到了紫色和金黄两个品种。

  “要不我们直接去农田里‘借’点种子来吧!”安学君带着一群农民开始到各地农民兄弟田里讨种子。一次,他们赶到北京郊区农田,看见久寻不获的紫色稻穗成片摇摆,激动得抱在了一起。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里,他们天天在田地转悠,买了北京烤鸭、啤酒,瞅准时机和北京农民套近乎、拉家长,好不容易讨来了一小把稻穗,小心地用手帕包着,带回了宁波。

  “有时候,实在要不到,就半夜偷偷去田里捡掉下来的稻穗,能捡几颗是几颗,我们只要能种出一株苗,来年就能一发十,十发百,自己培育出种子来。”安学君说道。

  就这样,一个个彩色水稻品种跌跌撞撞来到了小山岗,今年五月,小山村开始播种水稻。

  这天,小山村13亩农田的播种,竟来了几十个人,有的在田里拉桩线、打桩,有的四个人一组配合插秧,两个人负责插,一个人在旁边督促,还有人站在高处喊话:“往左、再往左……”

  “他们是在把彩色水稻种点图案出来。”章良秋说道,可没想,想想容易做做难。“借”来的水稻种子参差不齐,有的可能只有几颗种子,有的可能有一大袋,拼了图案才发现哪色的种子不够了,缺了一块,他们只能挑最简单的图形。

  最难的是那个圆形,打桩打不出来,让广告公司做了一个模型过来,又摆不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用上了最“土”的办法——圆中心位置插了一个竹竿,种田的人把线吊在皮带上,拉紧绕着一圈一圈地种。“水稻田里种图形比较难,要种好几行才能有明显效果。仅仅几亩地,种了两天才种完,手机电板打光了好几块。”章良秋说道。

  几周后,稻苗长大了不少,颜色开始显现出来。不过,章良秋说,今年只是测试能种出几种颜色来,并留些种子下来,计划会有100斤左右的种子收成。到了明年,就能扩大规模,真正把颜色“绘”起来。

  “比如,我们想在田里用色彩种出摩斯密码,请游客置身其中来解码,或者,请游客用采摘的方式,自己绘出色彩图案等等,互动体验色彩的魅力。”桑洲镇镇长陈伟荣抛出了一幅“彩色实验”的终极目标图,令人期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不卖稻谷卖颜色 2014-09-16 3620350 2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