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余杭区八旬老党员楼连根的赤子情怀
本报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范建荣 陈宏
“入党60年来,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报答党的恩情。作为一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我自觉没有什么余热可以发挥了。于是,我作出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重大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名普通老党员的最后心声。”
满满4页信纸上,每个字都笔画工整、遒劲有力。写信的人叫楼连根,今年82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村民。日前,他通过这样一封信,向党组织倾诉自己的心路历程。
入党六十载,楼连根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一纸书信,倾诉感恩心
在双溪村,记者见到楼连根时,老人戴副金丝边眼镜,皮肤黝黑,双手粗壮,一股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老人很健谈,说到高兴处就笑,笑得特别灿烂,还带几分童真。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对党怀有一种感恩之情。当下,各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想这个机会很难得,就鼓起勇气向党组织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说起信的由来,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这封信,是老人用水笔一笔一划写下来的,其间不知修改了多少遍。在信里,他回忆了自己的大半辈子,用他的话来说,“是党给了我一切。”
楼连根的童年很艰辛:7岁和9岁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从此寄人篱下,过起了放牛娃的生活。饥饿和贫穷,让这段记忆充满不堪。
正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作为贫苦农民的代表,他先后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生产、整治治安、土地改革等各项重大建设。从1952年底起,他先后在当时的余杭县双溪供销社、黄湖供销社等地工作,并担任过县供销社组导科副科长、仓前供销社主任、石濑乡乡长等职。1962年,而立之年的楼连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起来的当时余杭县第一批基层干部。”说到此处,楼连根一脸自豪。至今,他还记得1954年3月1日,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是党让我过上了新生活,党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老人说。
一份执着,彰显赤子心
从普通农民到一乡之长,再从一乡之长做回普通村民,只因为一句“组织需要”,楼连根对这一切无怨无悔。
1958年3月,楼连根被任命为石濑乡乡长。但没多久,他却被县委找去谈话:双溪乡建设需要他回去“救急”,但只能担任乡里的副职。他没有半句怨言,打起背包就回家乡上任。1962年初,受自然灾害影响,国家需要精减干部,楼连根带头响应号召退职务农。从此,他从一名国家干部变回了一个农民。
“你又没犯错误,职务没了,总要提要求吧。”有人觉得他吃了亏。“我不跟人比职位高低,就跟人比干劲。”楼连根语气坚定。
径山茶远近闻名,其间也有楼连根的一分功劳。在双溪村西南面,有片约200亩的茶田,每年孕育丰收的希望。然而,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只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乱石滩。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双溪公社立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楼连根看准这片黄土地适合种茶叶,带领乡亲们花了约5年时间,把这里改造成造福后代的大茶园。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正着力解决精减下放人员的遗留问题,不少亲朋好友劝他主动找组织“谈心”。“国家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我有劳动能力,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就这样,当时不到50岁的楼连根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个愿望,不变奉献心
至今,双溪村党委书记陈国强仍记得楼连根第一次打动他的场景:一天早上,刚下过大雨,他经过双溪村通向南坞自然村的村道时,发现楼连根肩背簸筐,手握锄头,正用砂石填补被大雨冲刷后变得坑坑洼洼的路面。
从附近村民口中,陈国强得知楼连根义务修路已有很多年。感动之余,他决心要把这条路彻底修好。而今,一条宽敞而平整的水泥路,让村民出行变得方便。
在楼连根的履历表中,找不到光鲜的业绩或荣誉。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老党员,却让当地干部和村民记住了他的名字。
在楼连根家里,存放着一份遗体捐献协议书。去年,年逾八十的他下定决心:百年之后把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并且不办丧事。想法一提出,便遭家人反对。“其他事我都可以依你,这件事你要依我,就最后依我一次!”他这样恳请老伴。
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无愧于心。而这,正是楼连根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