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己之乐
关键词:真诚
与人为善,己之乐
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在这个日子里,我们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丽水龙泉道太乡供村小学的老师杨树长。
自1981年开始担任代课老师以来,这位独臂老师已坚守深山讲台33年。
细读他的故事,有一个情节让记者印象深刻:20年前,杨树长曾有机会通过考试转正,但得知想要考试就需进城学习20天时,他毅然放弃,因为当时学校只有他一位老师,没有他,孩子们就得停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比喻虽有些夸张,却贴切地赞美了老师这个职业的不计私利。杨树长就是诗中“春蚕”与“蜡炬”的写照,他用自己33年的坚持,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境界——甘守清贫、默默奉献。
杨老师的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有记者曾问他,从教的前15年都在代课,有没有想过放弃。杨树长回答:每到一个学校都能够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我觉得很幸福,所以从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想转行。
如此看来,不仅是杨树长的个人品质给予了他扎根深山的信念,还有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和信任,坚定了他的选择。或许本来,这就是双方互相给予才有的一个结果。
在我看来,这也是师生情的感人至深之处:两人非亲非故,有缘成为师生,一方付诸毕生心血传道、授业、解惑,而另一方也懂得铭记与感恩,互爱互敬,多么美好的事情!
仔细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人与人相处的境界?我们赞美教师的奉献、学生的感恩,推崇相互体谅、尊重与宽容……说到底,是强调一条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无论何时何地,谨记真诚和善意,常想,除了自己,还有别人。
我们平常所说的正能量,很多出自这样的相处之道。
比如,上周被媒体报道的坚持6年帮助逾百万务工者跑医保报销的外来民工高金林。从最初为在杭州的家人跑医保报销,到现在为广大外来务工者跑。老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还有前段时间受到很多人关注的浙医二院新雕塑。它再现了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创始人梅滕更与一位四五岁小病人相互鞠躬的情形。一次,梅滕更例行查房时,小病人向梅滕更鞠躬致谢,梅滕更回了一个90度的鞠躬。
历史过去了近百年,但这个鞠躬却跨越时空,深深触动了很多人。为什么?我觉得是这座雕塑让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人与人相处应有的姿态。
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伦理就将诚意视为人们认知、修为和治国的重要因素,而无关名利。虽然梅院长是医生,是长者,对方是患者,是幼童,他们的学识、身份、年龄并不等同,但那一瞬间,双方没有高下之论,是两个平等独立的个体,互相给予对方最大的尊重、真诚和善意。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当下,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坚守怎样的情怀,我们的社会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我们的幸福感又靠什么获得?或许这个百年前的鞠躬,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和答案。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难有机会像杨树长一样经历30多年山高水长的考验,也未必有精力和毅力像高金林那样坚持6年惠泽百万人,但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正能量。比如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多一些真诚和善意。别小瞧这一点点坚持的力量,它能于细微处扫除人际间的隔阂与阴霾,在瞬间释放人性真善美的光芒,让这个社会多一些美好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