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反垄断,阳光普照成常态

  谢晔

  日前,中国反垄断利剑再次出鞘,湖北、上海两地物价局分别对一汽—大众、克莱斯勒落下重槌。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克莱斯勒分别收到2.4亿多元、3168万元巨额罚单,两个品牌11家经销商也被处以总计超过3200万元的重罚。消费者无不拍手称快。

  与2.4亿多元天价罚单相比,此次出手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事实其实更耐人寻味。与以往查处公报“根据消费者举报”、“根据线索”一笔带过、虚晃一枪不同,两案从举报、立案、查案、处罚四大环节,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必备要素,细节丰富,环环相扣。以湖北为例,2.4亿多元的罚单源于今年2月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与4S店定损出现巨额差异,双方扯皮不断,奥迪车主愤而向湖北物价部门举报。湖北物价部门当即立案调查,不仅查清了厂家纵向价格操纵(即操纵下游市场环节价格)的案情,还查清了经销商横向价格操纵(串谋达成统一价格)中的“罪魁祸首”,并毫不手软地予以“高规格款待”,处以年销售额6%的重罚!反垄断,也许不再是风暴,而将是细水长流的常态。

  自两个多月前,中国对12家日本车企祭出反垄断利剑以来,不断听到整车降价、配件优惠的消息,然而市场上整车价格还很坚挺,保养维修老方一帖。雷霆霹雳之后,消费者头上还没等到阳光雨露洒落,降价尚需时日。中国反垄断执法链目前尚不健全,利益博弈可能还需反复较量。即使在如此反垄断声威之下,还有车企紧俏车型逆流提价。至于明降配件却不供货,牢牢将供货链控制在特许经营旧有范围之内者更是大有人在。要迅速传递到消费者这一“神经末梢”,只能完善执法链,缩短“反射弧”。

  长期以来,中国成了洋品牌的价格高地,从奢侈品到手机、奶粉,中国消费者如待宰羔羊、备受盘剥。一些媒体混水摸鱼,“国货不争气论”、“高关税论”、“市场决定论”甚嚣尘上。平心而论,从某个局部看,这些论调并非毫无道理,然而,恰恰外资价格歧视、价格垄断这一原因却被掩盖在一池混水中。在央视最近的报道中,一块某品牌进口刹车片,海关完税后价格是772元,到4S店终端却卖出2000元至4000元的高价。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跨国企业价格歧视是中国市场价格数倍于国际市场均价的重要原因。当然,反垄断不仅仅针对洋品牌,而是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继2011年中国对奶粉行业亮剑以来,先后对液晶面板、黄金、白酒、汽车、通信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反垄断,阳光普照正成常态。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反垄断,阳光普照成常态 2014-09-12 3617393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