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行医50年,乡村医生毛传法成为——

村里人的“活病历”

  本报松阳9月11日电

  见习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孙丽雅

  早上7时,松阳县赤寿乡卯山后村的一栋百年老屋中,68岁的毛传法正在给81岁的麻关通挂盐水。

  这栋五间的老屋,三间被分别改造成了诊室、治疗室和药房。唯一一个空调装在药房里。“有的药品要低温保存,当然需要装空调。我们么扇子扇扇就可以了。”毛大爷说。

  18岁开始自学,19岁成为“赤脚医生”,36岁取得行医资格,就是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看上病,毛大爷在这里已经行医50年。前几天,同村村民曾樟宝不到一周岁的外孙凌晨突发高烧,毛大爷接到电话后,立即穿衣起床出诊。诊完回家已是凌晨5时。遂昌县濂竹乡横坑村的潘远亨特地从家赶来请毛大爷去看病。只因四年前,他的老伴身体不适,毛大爷当场对症下药。当晚,病人就能睡好觉了……

  简明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口皆碑的医德,50年来,毛大爷成了卯山后村、黄坑口村和附近村庄的“活病历本”:哪家住在什么地方,几口人,病人的病情和病史,他都清楚。每个村民都有他的联系方式。“村里人的生老病死,我都负责;谁家生孩子,我都得上报乡政府!”毛大爷自豪地说。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小有名气”的医生,60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后,需要补品却买不起,只能依靠亲戚、儿女帮忙。

  “有时候我真的很气,比他晚做医生的都造了小洋房。”老伴麻仁美说,因为看病太忙,他们只好把一半多的地白送给别人种。现在靠剩下的三亩地种茶叶和柑橘维持生计。有时正忙着采茶,病人来了,毛大爷就扔下活去看病。

  “挂号费1块钱,检查费1块钱,药费按照我批发来的价格给。针灸、推拿不收钱。”毛大爷说出了他的“收费标准”,“也有病人打电话过来的,出诊费5块钱。”

  麻仁美阿姨坐不住了:“县里规定可以收20元,他却收5块。常常一个人打电话,让他出诊给几个人看病,他就只收一个人的钱。你呀,你就是傻。”

  毛大爷笑笑说:“我们这边人家里也都不富裕。我现在每个月有300多元的补贴,加上杂七杂八的,也有2000多块钱,过得去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村里人的“活病历” 2014-09-12 3617022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