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难忘浓浓师生情——

新疆娃和“陈爸爸”

  本报记者 何苏鸣

  区委报道组 华夏 蔡卡特

  即使知道接下去的日子里,自己将一天工作16个小时,没有双休日、国庆节、中秋节以及寒暑假,并且换来鬓发苍苍,今年41岁的陈浩说,4年前的他依旧愿意成为萧山第三高级中学新疆部里——这517名新疆孩子的“陈爸爸”。

  作为对新疆教育的支援项目,2010年8月,萧山第三高级中学正式开办新疆部,选拔新疆优秀初中毕业生到学校读高中。作为班主任,陈浩第一次登上K596次列车,从乌鲁木齐将第一届74个新疆孩子带到4244公里外的杭州。“一路上就是不断在车厢里来回走,怕哪个孩子突然病了,或是哪个孩子想家抹眼泪。”陈浩告诉记者,这一段57小时零35分钟的路程,他几乎没有合眼,悬着一颗心,倒也想明白了一件事:“从今往后,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陈浩一门心思扑在这些孩子身上。每天早上6时前到校,晚上10时后回家。“他来的时候,我们还没起床,等我们都睡着了,他才回家。”说起陈老师,学生孜拉依眼睛亮亮的。

  即便如此,陈浩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新疆学生本来基础就相对薄弱,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要多一些,再加上他们远离父母,生活上有太多的琐事需要操心了——配眼镜、取包裹、修手表这些尚算举手之劳,若是哪个学生病了,就不只是跑腿那么简单。

  “这4年下来,跑医院的次数,比过去30多年加起来的都多。”陈浩还记得,去年10月,高一学生阿卜杜瓦日斯晚上突发疾病,正在学校值班的他立刻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因为没有多余的床铺,最后只好向别人借了一张躺椅,睡在病房里。新疆学生吃的是清真餐,第二天一早,陈浩又回学校打饭,再送到医院。

  “阑尾炎手术,让我感到恐惧。父母远在新疆,手术前谁来签名?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这时候,我听到了陈老师低沉又坚定的声音‘我来签’。这时的陈老师,仿佛就是我的父亲……”

  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学生唐努尔记在了作文本里。出院后,她口中的“陈爸爸”也在学校里流行起来。有一次,陈浩出差回来,看到他的身影,新疆部的同学们欢呼雀跃:“陈爸爸,陈爸爸回来了!”

  不仅让孩子们信赖,“陈爸爸”还努力让家长们放心。来校探望孩子,对普通家长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因为新疆路途遥远,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孩子的父母很难到萧山探望孩子。“他们来不了,就我去。”陈浩知道,孩子远在千里之外,家长一定想知道他们的情况。每年暑假,他都至少往返新疆一次,在吐鲁番地区和伊宁地区开展家访,上门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诚恳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在新疆家访不比在浙江,有时候去一户人家得坐几小时的车,可和家长们见个面,聊聊孩子的情况,挺值得!”

  为了真正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陈浩还努力当个“新疆通”。如今,这片遥远土地上的文化、习俗,他都能说上个大概,每年到了新疆传统节日,他会带着同学们一起过节,让他们感受家乡的氛围。

  “当老师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熟,成为真正大写的人。”陈浩告诉记者,今年6月,新疆部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全部考上大学,这一成绩固然令人欣喜,而时间雕琢出来的一个个懂感恩、明事理的孩子,更让他感动。

  陈浩说,他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幕。今年6月高考后,他送毕业生们回新疆。当时,师生们已经坐了两天多的火车,离终点站乌鲁木齐只有两个多小时。“平时不太说话的阿则古丽突然走到我边上,说‘老师,我们快到站了,让我们给您洗次头吧’。”推辞不过,陈浩就在狭窄的车厢过道里,让孩子们给自己洗了头发,“那一刻,真的很温暖。”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新疆娃和“陈爸爸” 2014-09-12 3613097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