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两代援疆人 两段天山情

  割爱

  1966年寒冬,伴随隆隆的列车声,一群青涩的年轻人踏上了遥远的旅程。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天山脚下的叶城,在农三师叶城二牧场扎根,开始漫长的知青生活。其中就有我的岳母,风华正茂的绍兴姑娘沈文娟,那年她20岁。

  2014年初春,合着淡淡的离别曲,一批绍兴援疆的白衣天使来到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为了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们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其中就有刚过完35岁生日的我,绍兴援疆医生李敏。

  曾有人问:“小李,是什么原因让你做援疆决定?”我只是笑笑,没有回答。确实,在别人眼中,家境殷实、工作体面的我无需到边疆吃苦。但贤惠的妻子知道,不善言辞的我一直有一个梦——“带着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带着岳母的思念,去天山脚下的阿克苏,帮助那里边疆民族地区的疾病患者减除痛苦,替她看看那片她曾经为之奉献美好青春的故土。”

  洒爱

  走河西,越祁连,穿大漠,向天山!时光如梭,三十多天的援疆生活忙碌而充实。连续三天(拜什艾日克镇、乌鲁却勒镇、英艾日克乡)下乡义诊忙得不可开交,疲惫不堪,但看到乡亲们那期盼、信任的眼神,疲劳一扫而光,和同事们一起继续拿起仪器测血压、听心律、号脉搏、看舌头、问病情。67岁的买合木提大叔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亚克西,亚克西”。努尔古丽大妈拉着我的手说:“不用去医院,下楼就能享受专家服务,真是太好了。”

  3月8日,我接待了一位叫阿布拉的新疆小男孩,患舌部肿瘤2年,今年4岁的他,虎头虎脑很是可爱。当听说要做一个小手术,会有点疼,立马大哭,任凭父母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这一幕让我联想到了儿子小葱花,相仿的年龄,相似的情景,我用对儿子那般的安抚后,终于使他破涕为笑,同意手术。临走时小男孩用生硬的普通话叫了声“爸爸”,此刻,我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新疆我又多了个“儿子”。

  续爱

  指针滴答,已是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一位急需救治的病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一切都结束时,突然想起今天(2014年3月28日)是我和妻子结婚八周年纪念日。天山南麓,大漠之边,没有鲜花、没有蜡烛,多想亲口品尝儿子做的蛋糕礼物,多想轻揽妻子的肩膀紧紧相偎。

  远行,远行!承载两代人的新疆梦,延续两代人的天山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唯有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让这充满爱的五百多个日夜变得生动而鲜活,让这充满温情的一万三千多个小时变的精彩纷呈。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9 两代援疆人 两段天山情 2014-09-12 3612766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