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正确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本身是一个新的经济术语,发端于美国,后被学者引入中国,含义几经演变。

  2009年初,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用“新常态”一词来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

  他们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面临挑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和财富活力从工业化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同时,他们强调,“新常态”指的是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最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发生的事情。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于是,“新常态”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判断,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新常态,新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将长期保持较稳定的中高速发展速度。从速度层面看,由于适龄劳动力供给减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现实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产业比重越来越大;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和出口,逐步成为市场需求主体;从城乡区域结构看,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城乡差距将日益缩小;从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看,居民收入占比逐渐上升。

  随着资源约束强化,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于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成本上升,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将呈显性化。需要明确的是,风险显性化并非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出来。中国经济的强韧性,则是防范风险的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平稳、质量更提升,就业更充分,社会收入差距日益缩小,资源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趋于完善。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给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强大后劲。

  新常态,新应对

  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理性、保持定力,坚持不唯速度、着眼长远,是地方政府的一堂必修课。适应新常态,正确应对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从过去只关注GDP增速转变为更为科学的区间调控。用更加多元、综合的维度来科学衡量经济发展情况,对单一的增速放缓要有容忍度。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就坚持做好调结构、促改革工作。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从事后补救向事先防范转变。新常态下,由于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需要在建立积极有效的应对机制的同时,主动认识风险、揭示风险,而不是对风险避而不谈,加强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预防。

  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相应地要求宏观调控提高精准度,重点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长期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总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备很多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唯GDP论英雄的评比和考核机制,从更加均衡、长远的角度出发,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将实际的民生改善作为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重要衡量标准。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正确认识新常态 2014-09-12 3599439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