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金融街

人才红利正待释放

  蒋卫阳

  中秋团圆日,流淌不尽的是浓浓的亲情,而据媒体报道,今年中秋节也成为一些著名网络企业大打亲情牌、争抢人才的重要时间节点:你瞧,这边是腾讯官方微信号赶在中秋节前,发了一条图文并茂的校招广告,一下子刷爆了众多朋友圈;那边是阿里连晒七张从支付宝离职的前员工照片,每人附上一段话语, 末了,还煽情地说上一句:“中秋节,特别想你们,记得回家的路”……为了抢人才,“互联网巨头招数迭出,抢眼海报、雷人标语、病毒式视频……”

  当别人都在忙着往家赶,而这些网络巨头们还在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挖到更多人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企业界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就在国内网络巨头为人才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一些西方跨国公司同样在为留住人才而颇费思量。这当中,尤其是表现在对“海归”人才的争夺上。有关人士认为,这些在国外工作过、拥有西方工作经验的中国人,中资和外资企业都十分青睐,因为他们对中国和西方文化都很熟悉。

  从商品、市场到现在的人才竞争,既反映了国内企业对竞争认识的深入,更映衬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其背后传递出转型经济更丰富的内涵。

  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经济的起飞,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主要是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两亿双鞋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对这种资源禀赋的一个真实写照。然而,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的优势可能变成今天不可承受的代价,相反,昔日的薄弱环节却也能成为如今竞争的利器。对这种变化,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作了深刻的概括:比较优势也是变化的,过去资本稀缺,随着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形成的积累,现在资本过剩。那么最优产业结构就会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形成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工业化经济的连续频谱。

  以新结构经济学眼光来看待眼前这场中外企业人才争夺战,我们或许对问题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其实, 早在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蔓延的时候,我国就开始施行“千人计划”,引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数量、质量大大超出预期。有数据统计,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超过70万,年均增长在30%以上。而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判断,“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不仅于此,不少企业还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人才市场。而创新人才的引入,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像我省的吉利控股集团,在收购沃尔沃后,任命彼得·霍布里为设计副总裁,这位有着长达36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曾领导过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的设计规划工作,也曾担任过福特设计总监。霍布里领导的设计师团队共有34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只用了10个月便完成了KC概念车的设计,并一举夺得“第五届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最佳概念设计奖。

  “过去,跨国公司之间管理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大,现在你却会看到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管进入到中国本土公司”,一家猎头公司中华区负责人这样介绍。据统计,今年二季度全球资本市场,中国融资总额仅次于美国。随着中国公司走向全球,他们对具有国际经验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就在本周,阿里巴巴集团开始上市前的路演,这是最新一起中国公司赴美上市案,将创下美国市场上有史以来按市值计算的最大IPO交易……中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在加剧人才竞争,迫使外企不得不改变招聘策略、提高工资水平。

  从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已有13年,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当初加入世贸的“红利”已逐渐消失,新的“红利”在哪?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正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对此,浙江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浙江日报 经济·金融街 00011 人才红利正待释放 2014-09-09 3612027 2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