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嵊州:让“弱势产业”强起来

  陈 周  施 展

  在女子越剧发源地嵊州市的甘霖镇施家岙村,笔者看到了气势恢宏的连片大棚。这就是今年上半年刚建成的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核心区,首期拥有大棚面积90余亩。

  走进里面,让人觉得,这不是农田大棚,分明是一个个“工业车间”。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整齐划一,就像生产线上流出来的产品;温控、滴灌、水培,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嵊州农业,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像抓工业一样抓现代农业

  农业,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弱势产业”,靠天吃饭,靠经验、靠感觉种养,是其薄弱的主要原因。“要像抓工业一样抓现代农业”,嵊州在引导培育现代农业方面,着实花了一番心血。

  在嵊州,像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这样的“生产车间”,并不是个别的。近日,笔者在位于三界镇的现代新有机农业园看到,“工人们”正在将7种不同蔬菜包成一包,每天下午3点,这些包装蔬菜就会被直送进上海许多家庭……

  大棚、暖房,切断了各种虫子蚊蝇的通道,不施农药,有机种植,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再加上浇水、施肥的全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的全方位掌控,不仅有机、无公害,还产能高、品相优,效益自然也跟着走高。

  让零散的土地集约化,让传统的种养智慧化,让繁重的劳动智能化,从而优化土地的“性价比”。这是现代农业的优势,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的。

  嵊州市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这一工作主线,作为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充分发挥涉农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基础设施、用地、税收等政策资源上向现代农业“倾斜”,营造现代农业发展大平台,引导鼓励现代农业的成长与壮大。

  至目前,全市已有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9.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4个主居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其中,“绿城”与“现代新有机”已成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今年上半年,“现代新有机”投资6400万元,“绿城”投资5700万元,扩建大棚、建设农业实验室、智能温室区,增建景观大门等基础设施,发展新客户。

  最近,浙江省农科院的“新型工厂化蔬菜育苗技术”和“新型工厂化金针菇栽培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入股到“绿城现代农业”,知识产权入股后,“绿城现代农业”可以将省农科院的技术推广到市场,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生态,是农业最大的资源

  嵊州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如何让农民“赚生态的钱”,形成保护生态与利用生态的双赢局面,是嵊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好路子。

  香榧,是嵊州通源乡的主要特色农产品。辟建千年香榧林,建立茶榧套种基地,开发西白山古道、神仙洞等,在发展果业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将这一“千年奇果”的价值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也使农民的增收最大化。

  与此同时,采摘游、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等,也是让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路子。

  目前,该市5400亩的省级香榧森林公园,10多个森林公园,以及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各种水果采摘基地,遍布全市各地,既提升了嵊州的生态旅游资源,又丰富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一举而多得。

  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空心村”整治等工程的推进,如何让整治出来的大量空地出效益,就成了政府必须考虑的事。为此,该市启动了“绿色氧吧”建设项目——利用该市“中国花木之乡”的优势,建文化设施、建公园、种花木,为“森林嵊州”、“美丽乡村”再加一把力。

  今年上半年,在嵊义线、嵊张线、绍甘线、新嵊线等一条条主干道两侧,通过新种、补种和提升等措施,建设百里花木景观长廊。今年夏天,“绿肺氧吧”已开始显出它的浓情魅力。

  全市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走上了生态发展的新路子。该市北漳镇金兰村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了村内道路、公园、家宴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华堂村结合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正让这座历史文化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温泉旅游度假区董郎岗村依托村口的绍兴温泉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建立了以温泉山庄为代表的10多家农家乐,带动了全村百姓致富。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嵊州:让“弱势产业”强起来 2014-09-05 浙江日报2014-09-0500013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