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找寻“医改之门”的金钥匙

杭州江干区试水分级诊疗

  记者 童桦

  本报讯 今夏,杭州市江干区迎来了一拨又一拨访客。

  接踵而来的客人几乎都带着同一个目的——找寻打开“医改之门”的金钥匙。

  广东省中山市派出了15人的医改小组;福建省福鼎市派出了专家来此挂职锻炼;还有江苏、江西,甚至北京,都派出专家组前来取经……

  江干区的医改不仅引起了业内关注、得到国家卫计委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系列创新之举,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心,担当起了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第三方测评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该区82%的居民首选在社区医院就诊,且就诊满意率高达96%。2014年上半年,全区社区医院门诊量达979696人次。

  作为一个医疗资源并不丰富、医疗技术力量也并不强大的区,江干区是如何站到医改前沿的?

  4年前,江干区将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作为深化基层医改的突破口,开始了以“四诊四定”为核心的基层医改步伐。该区依托信息化服务和7家省、市级公立医院实现网络互通,创立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使区人民医院的大型生化仪器等设备运转率提升33%;“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在2013年共开展远程会诊19526人次,比项目实施前的2010年增长70%;“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则累计开展会诊8868人次,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质量;“远程视频会诊中心”共为辖区内患者开展联合门诊275次,受益群众高达2188人次。

  对生活在江干区的人们而言,不仅“四诊”为基层首诊带来便捷,还有不断降低的看病费用。“定药品比例、定处方金额、定输液组数、定抗生素比例”这“四定”控制法,避免了药物滥用、保护了患者健康,更有效控制住了患者的医药费用。“四定”实施以来,该区基层医疗机构已连续4年保持杭州市5个主城区门诊费用最低。

  患者的信任,也激发了江干区基层医务人员的创造精神。该区定向组建的“慢性病社区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全科医师——联合诊疗中心首席医师——上级医院专家”这一社区健康管理三级服务体系;定向开发的“健康管理红绿灯系统”目前已服务患者55193人次;定向“居家医疗”免费为辖区90岁及以上老年人、失独家庭及卧床不起的残疾人按需提供每月两次面对面服务;定向“健康管理与服务路径”则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全科医生健康管理路径化。

  在取得初步成效后,江干区再接再厉,推出“预约诊疗”和“诊间结算”服务,将患者整体就医流程平均节约了30分钟。“精准转诊”服务则为患者精准预约合适的上级医院、对应专科和具体专家,并代为挂号。

  (相关报道详见第三版)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杭州江干区试水分级诊疗 2014-09-05 3596690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