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草草草

  我遥远的祖先,从福建迁到广东翁源,再从翁源迁到信宜,一个叫京竹园的小村子里,在这里安居乐业,开枝散叶,繁衍延绵。想当年,祖先经过这里,看见这里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于是就决心在这里居住下来。

  地上长满了青草,就说明这里的土壤肥沃,是梦想的福祉。深谙农耕的祖先知道草的重要,草对乡村对生命的喂养,无异于遍地的庄稼。在纯朴的农耕文明里,草可以打鞋,可以盖房子,可以制作草帽,可以烧火做饭,可以喂养牛羊,可以医治百病。穿着草鞋,戴着草帽,间接汲取草的养分生活和延续生命,我明白了村里的人为什么叫做草民。草民一词带有青草的气味,带有春天的味道。我是一个草民的儿子,我的身上流淌草民的血液,我的梦想如青草般纯洁和简朴。

  草和月亮、炊烟、农谚一样,都是乡村无法缺少的部分。乡村的场景和情节都离不开草:牛在山坡上吃着绿油油、柔嫩嫩的青草;人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在劳作;稻草人站在田野里,张开飞翔的姿势,守护着庄稼和村庄。我记得有一次,我坐在山坡上,听草歌唱,看草舞蹈。草是秀美的,妖冶的,又是朴素的,柔弱的。它的叶子总是挨得那么亲密,像兄弟姐妹一样,一阵风过来,它们窃窃私语了。谁都听不见它们说什么,但都知道它们说了什么。

  每次回老家,我都不禁要到山上走走。不为别的,就为了看看乡下的草。乡下的草与城市公园里、草坪里的人工草不一样。乡下的草闪着露珠的光芒,带着大自然的瑞气。踏着软绵绵的草毯,似乎踩在白云里,轻飘飘地要飞起来。我伸出手,抚摸着,草立即报以我柔软的亲密的触摸。我闻着青草的清香,那种混合着阳光、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我想这是伟大的,亲切的。拔了一棵草,放进嘴里,刚好放进牙缝里,那种感觉比吸烟还过瘾。小时候我们经常把草根称作“甘蔗”,草根脆脆的,白白的,有点甜甜的。

  其实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棵草。一岁一枯荣,草从春天回到春天,而我的祖先们,他们一个一个地走进了黄土堆里。在他们的坟茔上,一定会长出草来。我也会一步步地长大,然后开始衰老,直到走不动了,我就会也像他们一样,躺在土堆里。我的坟茔也会长出草来。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是自然的规律。我不会感到孤单,至少还有草在陪伴着我,永远。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草草草 2014-09-05 3607641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