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崔玉江老师的心路历程——

江南戈壁不了情

  寻访者: 金晶樑

  老 师: 崔玉江

  【小档案】

  崔玉江,男,36岁,2001年7月至今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任教。任教13年以来,对职教事业满怀热情,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兢兢业业服务学生,从2012年4月作为教育厅计划外选派的援疆教师,到浙江省第七批第二期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再到第八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有了三段援疆经历,是我省援疆次数最多的教师。

  翻开手机的记事本,我总会去看藏在最后的那一条备忘录:“不必在乎别人是谁,走好自己的路;即使无人做伴,你也要孤帆远航。”

  正是这句话,陪伴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给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勇气和鼓励……

  和我说这句话的正是我的老师——崔玉江。

  我,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他,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学院班主任。

  4年前,我赶赴职场,两年前,他奔走边疆。

  翻阅报纸,每每看到师生故事都让我感动。这些天得知崔老师已从新疆回到了杭州,又一股思念袭来,“我想你,老师。”

  看到报纸上“师生,世上最美的缘”寻访征集令,仿佛给犹豫不决的我注入了勇气——走!看崔老师去!

  拿起手中的电话,接通的瞬间,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使我无比兴奋,“崔老师,我是金晶樑啊。”“我知道,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了。”

  你一言我一语,我和崔老师在电话里拉开了家常。我好想回母校看看,好想和老师叙叙旧。

  “我想这周末去看您?”“好啊,我们下沙见。”

  就这样,两年后的相聚就此约定。

  大学毕业已经4年,我与崔老师的故事却仍然历历在目,那还要从7年前的班会开始讲起——

  2007年,刚满20岁的我进入大学,成为金融一班的一员,崔老师正是我们的班主任。

  “在大学里,你可以不知道谁是谁,但不能忘记你自己是谁;大学里也许不会像从前那样时刻有人督促你该干什么,但是你自己不能忘记你该干什么!”大学第一天的班会上,崔老师的开场白成了勉励我一直努力前行的力量,这位胖胖憨憨的老师也驻进了我的心里。

  一学期下来,崔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严肃内敛,沉默寡言”,想靠近他好像并不容易。

  大一下学期的《财政与金融》课由崔老师给我们上,我出乎意料地被选为课代表,也正如此,我多了与崔老师相处的时间。

  每每上崔老师的课我都会抢一个最好的位置,“上崔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当时我们都这么说。

  崔老师上课,材料永远是“一手新闻”——财经、时政甚至娱乐,他总能把枯燥的知识融于其中,我们并不经常关注新闻,但上过崔老师的课,知识和新闻尽收囊中,“上课只要发言,讲错也会给分。”如此一来,这样的上课变成了我们的一种享受。

  崔老师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对于教学也是如此,他从不点名,这不符合学校的点名制度要求,因此他还被叫去谈过话。但是,虽然不点名,崔老师的课从来没人缺席。

  听说,这门《财政与金融》课后来还被评为了浙江省精品课程。

  2009年,我读大二。崔老师推荐我去看当时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他还在班里掀起了关于“许三多和成才,你选择做谁?”的大讨论。

  因为崔老师的点拨,许三多的“诚实善良,乐于付出和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给我的感悟、感动和共鸣日久弥新。

  就在那一年,班里发生了另外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那年4月,全班报名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装着1000多元报名费的袋子却在班级教室里不翼而飞,班长急的跳脚,有同学说要向公安局报案,崔老师最后还是把事情压了下来。

  当时事情处理的非常快,后来从班长那里才了解到,是崔老师自己掏腰包帮我们把丢失的报名费给付了。

  至此,崔老师在我心中已全然不是刚认识时的模样。热情洋溢、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心中一丝敬意油然而生。

  2010年,忙于实习、工作,大三的我已经很少有时间在学校。

  接触少了,感情却深了。

  我是一个固执的大男孩,铁了心要留在杭州。大学最后一年,想在杭州实习,然后留下来。投递简历屡屡碰壁的我有些焦躁,崔老师一直很关心我,常与我联系。我一有苦水就向他吐。当时的心理安慰对我尤为重要,也因此,我跟崔老师渐渐成了交心的朋友。

  有一件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我毕业后的第二年,2012年,崔老师得知我父亲病危,第二天便驱车赶往绍兴探望,在医院里,崔老师握着我父亲的手说:“您老放心养病,金晶樑是我的好学生,如有困难,我和全班同学都会跟他一起共同面对。”每每想到此景,我几欲落泪。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希望子女有个好依托,后来父亲走了,走得很安详,因为有崔老师这句交心的话。

  同年,从班级的QQ群里,我得知崔老师被浙江省教育厅选派,支援新疆阿克苏职业学院师范院校建设。

  那一年4月,赶在崔老师出发前,我和几个还在杭州的同班同学专程到下沙看他。

  这一别后,我们便一直无缘得见,一直到了今天——

  焦急、期盼,终于到了与崔老师约定的日子。

  三伏天的杭州,室外热得直叫人熬不住。从滨江开往下沙的地铁上,我再次拨通了崔老师的电话:“崔老师,我在地铁上,大概一点能到您那儿。”

  我习惯把行程告诉崔老师,因为他总会为我们担心。

  下午1时,马路边梧桐树上蝉鸣地特别厉害,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滑落。远远望去,热浪中依稀泛着个人影——将近1.80米的大个子,短发,穿着一条黑色中裤,条纹短袖。“不是崔老师又是谁啊!”我快步跑上前去。

  “金晶樑,从你走路的姿势我就认出你了。快来快来,外面热,进屋去。”崔老师张开双臂,向我迎来。

  我曾想过无数种与崔老师见面的方式,也有千言万语要与崔老师说,如今,崔老师真实地站在我面前,我却哽咽无语,不知从何说起。

  “听说你现在还租住在滨江的农村老房子里,条件还好吗?有什么困难嘛?”崔老师打开了话题,他最关心我的生活,“不要亏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两年前,崔老师到滨江看望过我,当时我刚入职不久,生活拮据,便租住在农村的自建房里,没想到崔老师一直牵挂着。如今,我已是阿里巴巴滨江园区工作快4年的的员工了。

  不经意间又说到了当年那个报名费失窃事件。这一回,崔老师向我吐露了当时这么做的原委。

  原来,崔老师在他念大学的时候班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后来报了案,警察调查了一个星期之后查出了偷盗者,这名学生被直接退学。

  “当时要读个大学非常不容易,而且那位同学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拮据。”但是因为已经报了案,那名学生只能做退学处理,没有了挽救的余地,善良的崔老师觉得非常遗憾。

  “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犯错后弥补改正的机会,我不想再留下那样的遗憾。”崔老师用他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答。

  崔老师家的茶几上放着一本相册,我随手拿起来翻看,上面记录着与崔老师一同前往的援疆人员的故事,这也是两年来老师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

  “第一年去援疆是2007年,当时我没有纳入到组织部的援疆计划中,居住在学校宿舍,虽然工作生活上面临一些困难,但也总算圆了我的‘援疆梦’。”看着相册中自己的照片,崔老师向我讲起了援疆的故事。

  当时得知崔老师援疆的消息,我和几个同班同学并不理解。崔老师的女儿才上小学,我们都认为小孩还小,作为父亲离家太远,会给家里造成负担。

  如今说来,崔老师还是那句话:“我在新疆长大,现在国家需要,我理应回去为家乡教育尽绵薄之力。”

  后来我们才知道,崔老师从小在新疆长大,参加工作后才在杭州落脚,如今崔老师的奶奶依然还在新疆,帮助发展家乡教育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2012年7月,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开始轮换,学校党委推荐我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挂职副院长。我的第二次援疆启程了。”

  崔老师第二次去援疆后我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中崔老师告诉我由于纳入了组织部计划中,条件好了不少,让我不用担心。但我可以感觉得到崔老师工作的辛苦,后来几次电话联系都因崔老师临时有事而挂断。

  2013年,崔老师本该结束援疆,但组织强烈要求他继续援疆。

  “我当时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援疆,女儿两次转学,妻子也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对妻子和女儿已经亏欠了太多太多。但想到未完成的工作,领导的信任和期盼,难以释怀的新疆情怀……我还是递交了申请书,开始了我的第三次援疆。”

  我其实明白,崔老师的心一直在新疆。

  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的付出也只有崔老师自己知道。曾经那个胖胖憨憨的崔老师已不再年轻,随着时光消逝,如今的他更多了几分干练和淡定。

  三次援疆,崔老师成绩显著;作为教师,坚守岗位,换得桃李满天下。在崔老师的事迹报告中,这样罗列着崔老师的荣誉:第七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2012年度浙江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课程综合实践优秀成果指导奖……

  下个月,崔老师又将踏上援疆的旅程。

  “金晶樑,这个月我都在杭州,你有时间的时候欢迎来坐坐。”

  临别之际,与崔老师做了个约定:“明年我的婚礼,请崔老师前来见证。”

  我想,我是永远也忘不了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的。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冯益飞 记录整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江南戈壁不了情 2014-09-05 浙江日报2014-09-0500009;浙江日报2014-09-0500010;3606724 2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