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杭州今年1400多名教师去新学校上课

名师校长在流动

  本报杭州9月3日讯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徐婕妤

  凡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或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校长和教师,都要调到另一所学校工作,比例不得低于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总数的15%,支教时间为3年。这是我省去年出台的2014年全面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提出的要求。

  今天下午,杭州市教育局公布了一年来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成果:2014年,全市实际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的18.38%,人数为1409名。

  让好教师流动起来

  徐兰花是淳安县千岛湖镇三小的语文老师,去年她来到了浪川小学支教,“我儿子读大学了,家里的活少了,那我就报名参加交流吧。”

  千岛湖镇三小是城区小学,浪川小学是乡村小学。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实际情况还是让徐兰花措手不及——农村学校留不住人,剩下的,要么年纪很大,要么是新招的教师。有的老师上课就像背书,只顾着自己讲,不知道与学生互动……

  她原本是教一个班的语文,现在发现培训新教师才是当务之急。与校长商量之后,她成立了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白天听课、诊断、示范、改进,晚上带领年轻老师备课、说课、改进、再说课。

  后来她又想到,何不让这里的教师到千岛湖镇三小轮训呢?徐兰花说干就干,浪川小学和千岛湖镇三小的校长都很支持。

  2013年10月下旬,浪川小学的年轻老师来到千岛湖镇三小进行轮训,每个老师的进步都非常快。轮训结束后,再听他们上课,徐兰花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说,没想过支教还能改变一个学校这么多。

  让好学校多起来

  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兼任转塘小学校长已经4年了,这所不起眼的郊区小学的提升有目共睹——教师各类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工作在西湖区均名列前茅,学生的个性特长、文明习惯等都得到全面发展。

  “转塘和学军是一个合作互融、共同发展的过程。”汪培新说,对学军小学来说,教师的发展提升有了更大的空间,骨干教师有了实现价值的更大舞台,收获很大。

  学军与转塘的“互融”即西湖区推行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支援学校派出管理团队6至8人到受援学校,两校实施共同的绩效考核、奖励,“捆绑式”结对让名校教育精髓渗透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中。

  杭州各区县在推动教师校长交流时各有各的做法:上城区建立名师工作坊机制,推动拔尖教师交流,计划每年在中小学培育5个名师工作坊并设立专项经费;富阳市对骨干教师实行任期制,首先界定区域内骨干教师的人选和名单,再实行任期制;拱墅区建立区域内学校发展群,以一定比例实施交流,确保各学校间师资互补……

  让管理制度变起来

  要让教师流动,管理政策上也要“刚柔相济”。

  首先是考核,从2017年起,杭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选省特级教师、区首席教师时,被评选人须具有两所以上学校任职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或在农村、偏远学校有6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城区学校40周岁以下的教师,评审高级职称须支教3年以上。

  教师流动也关系到相关教师的家庭实际生活,各区县对主动到农村任教以及有多校任职经历的农村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提拔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设立专项经费,给予财政支持。下城区规定交流到该区北部学校的教师享受北部津贴,拱墅区对交流到一定区域的教师发放绩效奖励,余杭区设立教师校长交流专项工作经费,桐庐县安排了名优教师支教补贴,淳安县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奖励……

  “杭州的教师校长交流除了推动教育公平性和均衡化,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管理制度上的改革。”杭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教师流动打破了职业生涯“从一而终”的制度,教师正由“单位人”逐渐变为“系统人”,上城、富阳、余杭等地已开始对人事编制、岗位设置等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名师校长在流动 2014-09-04 3608860 2 2014年09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