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企业家俞昌龙扶贫济困——
商海浮沉,唯善永恒
记者 沈吟 县委报道组 林苗苗
今年77岁的俞昌龙,是三门维艾尔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许多寒门学子心中的恩人、街坊邻里口中的捐助者。他从草根起步,艰辛创业,事业有成后,不忘反哺社会,扶贫助困。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位民营企业家乐于奉献、扶贫助困的慈善情怀。
草根创业
俞昌龙出生在三门珠岙镇岭口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全家七口人常常食不果腹,上山挖树根充饥。后来,他成了家,有了5个子女。虽有一份在国企做工艺美术的工作,但一家老小生活窘迫。1986年,年近半百的俞昌龙辞去“铁饭碗”,在家乡盖起两栋厂房,置办机器。他以木质镜框起步,又生产汽车坐垫等,经辛苦打拼,家庭小作坊渐入佳境,生意有起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厂房、设备和原材料,损失达270万元,俞昌龙一筹莫展。就在此时,杭州、宁波两家外贸公司伸出援手,送来200万元资助建厂房、买设备;海宁一布厂打破惯例允许先供货后付款,原材料也有了保障。
在热心人的援助下,公司不但没倒闭,反而生意越做越大。一次偶然机会,一个美国客户带着汽车脚垫来中国寻找厂商。俞昌龙迅速以高价买下这一技术着手研发,并将公司改名为三门维艾尔工业有限公司。远赴温州借设备、三顾茅庐请专家、自行画图改机器……新研发的汽车脚垫推出后,备受欧美国家的欢迎。历经20多年的商海沉浮,如今的“维艾尔”以年产销1400万套、年产值近两亿元的业绩,雄踞脚垫售后(非原车)这一细分市场全球第一的位置。
扶贫助困
经历过早年的贫穷,体验过大火烧厂的痛心,俞昌龙深感雪中送炭的弥足珍贵。事业步入正轨后,60岁的他开始投身慈善事业。
1997年8月,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台风,全县147公里一线海塘坝全线倒塌,原沙柳镇大周村周显旺(化名)不幸遇难,妻子和两个女儿失去了生活支柱。“俞大哥得知消息后,主动安排周的大女儿到自己厂里工作,资助小女儿直到大学毕业。”在沙柳经营交通器材的周方庆,是俞昌龙20多年的朋友,他对这段往事仍历历在目。
打那以后,行善便成了俞昌龙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年与10名寒门学子结对,每年为岭口村里60岁以上老人送米、油、水果等年礼,从不间断。
“他从1997年起给老人送年礼,人数从100多位增加到230位,从不打折,17年来至少花了100多万元。”岭口村老人协会会长顾文选说,前年开始,俞昌龙又把全村老人召集在一起吃年夜饭。
此外,俞昌龙还出资15万元建村道,每年拿出两万元看望邻村老人,为慈善总会捐款达100多万元……据估算,目前俞昌龙已经在慈善上至少花了两三百万元。
接力行善
在外乐善好施的俞昌龙,对自己和家人却很节俭。身为公司市场主管的小儿子俞小鹏几次提出要换车,都被他一口回绝:“有了闲钱,还不如多做点善事!”
2008年,70多岁的俞昌龙在县城黄金地段创办了龙吟阁,免费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创作平台。“这是三门最大的私人书画社,房租加水电、笔墨、人工等费用,一年需开支70多万元。”草根画家陈军是这里的常客,他曾是一名下岗工人,那段时间度日如年,对于学绘画,想都不敢想,多亏俞昌龙的慷慨付出。
6年多来,龙吟阁为三门培养了一批批草根画家和书法家,不少作品在省市比赛中获奖,该社还在2012年被评为“全省优秀视觉艺术创作群体”。“年轻时非常喜欢绘画,后来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现看到这么多书画爱好者在龙吟阁切磋技艺,把这当成修身养性的家园,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俞昌龙说。
“多年来,只要有机会,父亲就会带上我们一起做善事。”大儿子俞鹏程说,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关系,俞昌龙已将大部分慈善事业及公司的事务转交给了他。“他多次叮嘱我,只要有能力,一定要把善事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