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充电宝 “瘦身”的监管
充电宝从诞生之初的“方便宝”沦为如今的“危险宝”,行业的零门槛准入、商家的不当逐利、监管的多重缺位不可脱责。
“虚胖”的充电宝 “瘦身”的监管
徐金佳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充电宝摸底监测,共采样32批次产品、224件样品,结果竟“全军覆没”,其容量虚标、电压不稳、外壳阻燃性差等问题都给消费者和公共场所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充电宝从诞生之初的“方便宝”沦为如今的“危险宝”,行业的零门槛准入、商家的不当逐利、监管的多重缺位不可脱责。
近年来,充电宝接二连三“闯祸”,起火、爆炸、自燃,问题频出。8月24日,北京地铁15号线一列车上,一名乘客的充电宝冒烟,工作人员采取清空列车措施;7月29日,海航HU7364次航班起飞后,一旅客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发生爆炸……市面上充电宝各类品牌鱼龙混杂,品质良莠不齐,山寨货盛行,让消费者无从下手,甚至不知该去哪儿才能买到合格产品。
充电宝劣货横行,最关键的原因是行业没有门槛、质检没有标准、监管严重缺位。几个电芯、一个PC板加一个外壳,就完成了一个充电宝的组装,工序简单,成本低廉,有些仿货、翻新货的生产成本甚至只占销售价格的20%。高额的利润驱动之下,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行业乱象滋生。
不可否认,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会伴随着一些问题,但监管部门反应总是慢半拍,让人感到失望。往往等到问题被曝光之后,才发现“无标准可依”、“无质量保障机制”的尴尬。充电宝现身于2011年,目前的市场规模已超百亿,三年发展之中,质量监管为何跟不上?生产标准为何迟迟不能出台?面对当前质量困境,各方又该如何应对?
不定规矩,难成方圆。要规范充电宝行业秩序,首先应从制定充电宝的相关标准做起。今年5月1日,《USB接口类移动电源》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并规定以行业协会标准作为移动电源行业的检测标准。但因为缺乏明确的专项检查和销售规范,生产商并没有完全按此标准来操作。国家标准是一个体系的建设,除了制定硬件的标准外,如何检测、抽查,都应有明确的要求,并加以法规约束,让企业不敢造假卖假,这才是充电宝行业发展走上正轨的可行路径。
监管者生病,消费者吃药,这是当前质量监管的一个通病。从放心餐具到假洗发水,我们经历了产品质量的多次阵痛,却始终无法彻底唤醒相关监管与执法部门的责任心。应适时启动问责倒逼机制,从行业准入无门槛问题入手,给质量监管部门先把脉后治病,让“虚胖”的充电宝远离大众生活。
@包大馅儿:充电宝行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试问生产如何达标、监管如何履职?缺乏严格的标准,产品质量无底线,若是全凭企业自觉自律、自我把关,那么产品可靠、竞争有序恐怕只是天方夜谭。
@人在你的江湖:与容量虚标相比,容易自燃才是最要命的事。如今,充电宝早已成了智能手机的“标配”,万一有问题,就等于随身带个炸弹,后果不堪设想。请问,难道一定要弄出事故,监管部门才肯出手吗?
@薛智之0616:“合格率为零”的检测结果,充分反映了监管的缺位和滞后,让人忧心忡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并在法律层面加以规制,有关部门还应瞪大眼睛、盯住问题、狠抓落实,还用户一个安全的环境。
@阻挡犯规_95077:充电宝生产“无标准可言”,监管同样“无标准可依”,质量好坏缺乏明确的依据,生产者可以任意妄为,监督者却无处发力,消费者更是维权无据,全然成了“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