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学

体测成绩不到50分大学生无法毕业

大学体育与“宅”对抗

  通讯员 冯益飞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如果大学生的体测成绩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毕业证。”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近20年来,国家体质健康检测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质状况在下降,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宅在室内玩电脑上网的多,‘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常态。”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李建章表示,“新规定聚焦大学生体质,非常有必要。我省将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从新学期开始统一实施相关规定。”

  新规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课时、社团活动等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学一、二年级,高校必须为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规定各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至少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在浙江工商大学从事了20多年体育教学的吴奇老师发现,在这几年的体质测试中,大学生肥胖或过瘦的比例有所提高,在“肺活量”、“握力”等体测项目上的成绩也有所下降,特别是中长跑项目,一个班级跑下来竟然有近10人出现呕吐,“大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滑,去年恢复的引体向上,男生几乎全军覆没。”

  吴奇认为,目前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身体素质变差的重要原因,“不注重锻炼,爱宅在寝室。”

  针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我们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在受访的50位大学生中,仅5人明确表示“每天会利用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更喜欢待在寝室”,甚至很多大学生连吃饭都是通过外卖解决的。

  “出去锻炼太辛苦,太累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周同学坦言。浙江大学的李由认为这是被迫养成的习惯,他说:“高中时课业压力很大,每天基本没有时间锻炼,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宅的习惯。”受访者对于不锻炼的理由,还有诸如“操场离得远”、“不想多动”、“没有人陪”等等。

  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并不缺乏空余时间,却很少把体育锻炼考虑在内,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喜欢长时间泡在网上,而运动对他们来说远没有上网的乐趣大。

  据了解,我省高校目前基本都已经能达到每周两学时体育课的标准,但目前高校通常采用学生选课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由于“人多课少”,不少落选的学生会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上,这也是不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排斥感”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也蛮想利用体育课好好锻炼一下的,但总是选不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的王同学说,“希望以后能多一些体育项目,我们的选择空间也大一些,竞争也小一些。”

  对此,浙江财经大学的体育老师黄老师建议,学校在增加体育课项目数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喜好,同时他也认为,在保证体育项目数量的基础上,体育活动更要接地气,学生所学也要能一生受用。

  浙江工商大学的郑超宇喜欢拳击、散打这样的非传统体育项目,“希望学校能根据我们的运动乐趣,多开一些这样的体育课。” 同时他认为大三不应该取消体育课,“取消后,同学都不运动了。”

  据了解,其实我省不少高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制定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办法,如将体育与奖学金挂钩、与评优挂钩等。中国计量学院老师季建成认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他说:“通过半强制性的规定,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对于新规,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会有压力,但也有不少大学生担心“会通不过测试。”对此,高校的体育老师都认为“其实新规的标准并不高”,只要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走出宿舍,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就都能顺利通过,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4 大学体育与“宅”对抗 2014-08-27 3584809 2 2014年08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