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戏剧文化塑“人文名城”软实力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通讯员 孔越 陈亚萍
桐乡戏剧文化塑“人文名城”软实力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通讯员 孔越 陈亚萍
“不怪你,难忍流言心头急,我知你,一肚苦水难言语……”这是桐乡新编越剧小戏《婆婆赛亲娘》的一段唱腔,剧本改编自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的“道德模范”桐乡好婆婆——沈汉梅的故事。今年,以该剧为代表的多部桐乡原创戏剧小戏在田间地头轮番上演,场场爆满。桐乡戏剧在本地开花。
从今年3月第一次登上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比赛舞台开始,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戏曲队凭借土味、实力、原创的力量,一路过关斩将,从周冠军到月冠军,最终拿到了冲刺年赛的通行证……桐乡“文化土菜”首次登上央视舞台,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桐乡戏剧的风采。
今年7月3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田沁鑫导演,小彩旗主演的话剧《山楂树之恋》,在乌镇大剧院首次亮相。这是乌镇戏剧孵化基地的“开局之作”,也是国家话剧院第一次走出北京,在异地进行创排的作品。当晚,可容纳千人的乌镇大剧院一票难求,其中不乏从北京、上海等地专程赶来的观众。
今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来到桐乡,在龙翔街道杨园村举行为期两天的海选。在百名选手中诞生16名选手进入9月中旬的复赛,并从复赛中筛选出6名选手进入“夺冠赛”。这一天堪称桐乡戏剧票友的狂欢节。
……
2014年,桐乡的戏剧舞台上好戏连连,高潮迭起。从传统承袭到现代创作,从苦心孤诣到厚积薄发,桐乡正在用戏剧文化的力量形塑着这座“人文名城”的软实力。日前,桐乡市文化局局长吴利民说,在2013年全省公共文化绩效考核中,桐乡顺利进入前三名,不仅如此,桐乡还率先在嘉兴地区获得“文化先进市”称号。这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理念密不可分。戏剧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同样也有力助推了桐乡“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建设。
以文化人:精品原创传递核心价值观
“旁人说话你休要听,我儿他不是忘恩负义人,他临行再三嘱托我,要我把,命苦的媳妇细照应。他要一年挣他三五万,再与你,走遍南北把良医寻。你夫妻两地却情意深……”听着《婆婆赛亲娘》选段《不怪你难忍流言心头急》的唱词,许多赶来听戏的村民偷偷抹了把眼泪。
“一般我们在讲孝老爱亲的时候,基本上是说小辈怎么样去对待长辈,这样的故事比较多。但她这个很特别,媳妇瘫痪了婆婆反过来照顾她,而且一照顾就是十几年,这个让我非常感动。”该剧的编剧严旻操说,好的故事原型,是这出小戏的创作蓝本。如何把婆媳之间,在生活中看似习以为常却处处充满了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他选择了越剧小戏的表现形式。
在各地原创剧目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桐乡戏剧却将原创做成一个品牌。据了解,近几年,桐乡先后吸收、招收了一批戏剧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特别是引进了全国越剧大赛金奖、全国表演唱大赛金奖、全国戏剧小品大赛金奖获得者严旻操,为桐乡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创作以“德孝桐乡”为主题的作品时,越剧小戏《婆婆赛亲娘》,以最美人物、最美事件为原型,赞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戏曲小品《割肉还娘》和越剧小戏《住院》,阐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花鼓戏《夫妻问答》,倡导夫妻和睦相处之道,让群众在文化娱乐中实现美德熏陶。
此外,在创作中,桐乡戏剧人还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营造人人参与“五水共治”的良好氛围。如反映桐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越剧小戏《毛估估》、《住村干部》等,更是获得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表演金奖、创作银奖。
可以说,近年来桐乡戏曲创作氛围逐渐浓厚。2013年,仅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严旻操,个人创作的戏剧作品就有100多项,参与戏剧演出400余场,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而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拯救地球》、《菊村喜事》、《“五水共治”迎朝阳》等原创节目,也不断涌现。
“戏剧可以在无形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群众的心里。”吴利民说,现在,农村一些农民可能并不识字,但却能有板有眼地讲述水浒、杨家将等故事,而这些故事、知识的来源就是戏剧,“所以,戏剧是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渠道,它的力量不容忽视。”
以文惠民:戏剧普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闲暇时,若是遇上“送戏下乡”,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的陈玲娟,总喜欢“泡”在社区,过把戏剧瘾。热爱文体活动的陈玲娟说:“家门口听戏,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
戏曲在桐乡有着广泛的观众群,百姓爱看戏也爱唱戏。因此,桐乡始终在普及传承戏剧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培养戏剧爱好者,让戏剧普及植根桐乡。在桐乡,民间戏剧团队如雨后春笋,没有任何一个群体被遗忘,没有任何一个村庄被落下。目前,桐乡每个镇(街道)都有自己的民间戏曲社团,成立已10年有余的“菊韵剧社”等已排演经典曲目近20个。
今年68岁的陈芝仙,退休后与几位“老姐妹”一起组建了“菊韵剧社”。经过17年的孕育,如今已拥有近40名成员。他们都对戏曲有着割舍不了的爱,纷纷自筹经费为剧社添置表演“装备”。至今已排演经典曲目近20个,演出足迹几乎遍布桐乡各个角落。陈芝仙说:“唱戏、送剧下乡、参加比赛,不仅让我们老有所乐,还能给别人带去快乐,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穿掌时身体一定要挺拔,这样才精神,来,把眼神也‘拎’起来……”近日,笔者来到桐乡市北港小学,在一间排练室里,近30名小学生“戏曲范儿”十足地练着形体,那股带着稚气的认真劲儿,令人忍俊不禁。原来,去年该小学成立了桐乡市“少儿戏曲培训基地”,这让孩子们每周都能与传统越剧亲密接触。北港小学二年级学生孙姚睿说:“我很喜欢看越剧,现在都会唱一些选段了,回家我还教爸爸妈妈唱呢。”
“给孩子培训戏曲,并不是想让他们成为专业戏曲演员,而是让他们更了解传统文化,这对传统戏曲传承很有意义。”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主任来荣祥告诉笔者,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仅去年就举办了50多期少儿戏曲免费培训班,培训少儿1000多人次。
与此同时,桐乡还通过“桐城民星大舞台”民间戏曲演唱大赛、“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演等平台,扩大群众戏剧表演参与度,提高群众戏剧表演水平。
比如,今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过把瘾》到桐乡龙翔街道杨园村举办海选活动。该次海选的参赛者全部来自桐乡,有70岁的高龄票友,也有10岁的小戏迷,更有不少热爱戏剧的男选手,呈现出“桐乡戏迷票友总动员”的盛况。
以文兴业:戏剧与旅游深度结合
“我是静秋!”近日的一个晚上,话剧《山楂树之恋》正在上演,可容纳上千人的乌镇大剧院里座无虚席,其中不乏从北京、上海等地专程赶来的观众。导演田沁鑫让观众动情于老三和静秋挣扎在死亡与爱情的奔跑中,并通过光与影的变换,让简单的布景产生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让人久久回味。
据介绍,这是国家话剧院首次走出北京进行创练的作品,也是乌镇戏剧孵化基地的“开局之作”。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表示,这既是去年首届乌镇国际戏剧节的余热,也是今年10月第二届戏剧节的预热。
戏剧“请进来”无疑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2013年5月,《如梦之梦》、《四世同堂》等6部国内外精品戏剧,以及12部青年竞演剧目、近千场街头表演,让乌镇处处皆有戏。既吸引了全国1.7万余名戏剧爱好者,又让18.3万余名游客及当地居民观看了精彩的街头艺术表演。
“乌镇戏剧孵化基地”,是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又一造梦项目。“文化乌镇”将与众多知名艺术家展开合作,邀请知名艺术家落地乌镇,并提供一定条件给艺术家驻地创作与排练,创作作品将于乌镇首演。这种引凤筑巢的演出邀请方式,旨在复兴本土文化,活跃、培育、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为了扶持和鼓励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乌镇戏剧孵化基地”还特设置青年艺术家驻地创作项目,着重邀请青年艺术家带现有作品前来乌镇演出。同时提供一定条件给青年艺术家在乌镇演出期间孵化创作一部全新作品,并于乌镇首演。这种“1+1”的演出邀请方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在如今的桐乡戏剧领域,“古今内外”的元素已齐齐汇聚,并共同提升着这座城市的自身品牌。戏剧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助推了桐乡“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建设。据统计,桐乡仅去年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1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