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老家

蒲潭,延陵世家的留影

  编者按:自从推出“老家秘境”,各地读者纷纷发来回应,或是介绍老家的风土人情,或是记录与家乡的分分合合,向我们展示厚重的民间历史和淳朴热情的乡风。这是作者心中的秘境,那个可以归去的故乡,可以寄托乡愁的处所;也是我们希望能一步一个脚印探访的秘境。

  丽水 吴永飞

  蒲潭是个小村,依山傍水,坐落在庆元县南部,毗邻福建政和。八百里闽江自南向北从蒲潭经过转菊水直入福建松溪,流经小村中央时拐了个弯,荡成一个宽阔的潭面,又拂着长长的芦苇款款向前流去,留下一个青山倒映、绿水荡漾的古村——蒲潭。

  蒲潭前滩后山,由3个自然村组成。村东有翠绿的杉木遍布山岗,每当晚霞夕辉映于茂密丛林之上,山峦上便笼罩着一阵苍茫暮色,所以蒲潭由此得名。据传蒲潭的祖先吴氏就是因这一方山水而落户的。《吴氏宗谱》记载:唐会昌年间,有位在三都(今南坑)做官的进士,路过这里,一下就被黛山绿水所吸引,“买其地而筑”,把家从三都搬到了蒲潭。从此,吴氏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

  听外祖父说,50年前这里沿溪一带是低矮的木结构房子,楼房门前是一条二三米宽的老街,人们称官路。在老街开着各色店铺,排门木板一块块移开,一个个小吃店、布料店、成衣店、杂货店、手工作坊就在眼前展开。店门口围着的多是邻近乡村的人,带着自家生产的物品来小村,把该卖的卖了,该买的买了,小村甚是热闹。

  在小街中心,有一个用4根木柱子支撑着的拱型木结构尖顶,当地人称之为“庙门”的过街亭。据村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说:“此过街亭建于清早期,上世纪50年代还存有一座庙宇和一个戏台,可惜后来被毁。”土话说:“铜锣一响,脚底发痒;戏台一搭,班子一到。”这里是旧时庙会期间或农闲时的热闹场所。

  戏台口面朝蒲潭最宽阔的溪面,演戏时,四邻八乡的人蜂拥而至,或倚亭而站,或带凳而来。凭水听戏,那歌声淌过水面缭绕而来,别有一番风味。也许还有调皮的孩子,邀了一帮伙伴,手拿长长竹竿故意去追赶着溪面的鸭,或在台边咿呀咿呀地窜来窜去,倦了就去偷番薯、土豆来煨着吃……撩起人无限遐思,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小巷深深,斜阳抹过空荡荡的过街台,忽见台边一位大娘正守着一锅茶叶蛋酣睡,似在梦中“穿越”古镇昔日的繁华。

  溪埠头旁有几块上百吨重的青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像一面大鼓,约有10平方米。此刻,几个孩子坐在上面手舞足蹈,玩着“扑小人图”的游戏,无邪的欢笑声给这座清寂的老村带来了古树吐翠般的生机。

  农忙时节已过,青壮年们便背起行囊外出打工,女人们守着家里的竹筷包装机。唯有和蒲潭溪相通隔着一条堤坝的坑口、徐墩,几个女子走在雾朦胧的田埂上,忙碌在绿意盈盈的十里荷塘之中。一群鹅鸭低鸣高吭,时不时潜入水中,倒剪着橙红的双掌在水中倒划,白茸茸的尾巴翘得老高。

  初秋的阳光隔着茂密的枝叶,留下斑驳离奇的影子。离别30年,古村仍以其古朴与深邃吸引着我。

  蒲潭对面山上多蕴藏着青石资源,因开采石头方便的缘故,蒲潭村吴姓家族的门前屋后都竖着整块的青石板。一个身材高大,皮肤已被晒成古铜色的中年人告诉我,蒲潭村石多匠缺,许多人家雕刻石头都邀请江根师傅来做。除石雕外,老台门还有砖雕、木雕、壁画、堆塑,砖雕多在大门上方或围墙上,有福禄寿财四星、盘旋的龙身和如意纹,其中“延陵世家”最为精致;壁画多见于外墙的屋檐下、室内厅堂间的墙壁上,图案多以松竹梅、仙鹤为主,寓意长寿快乐、吉祥如意。

  当然,除石雕外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木雕了。这里的老台门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斗拱型木结构的为主,台门的拱梁、檐下的花板、柱上的牛腿、木窗、木门等都刻上了动植物图案,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多以龙狮猛虎和写意的花卉为主,精雕细刻,使人叹为观止。

  10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个伤痕累累的古老大宅里,浓缩在脚底下咯脚的青石路上,浓缩在一条条峰回路转的、蜿蜒曲折的墙弄中,一颗颗百年老树见证了古村的沧海桑田。1000多年的历史,不知蕴含了这座古村以及延陵世家子孙多少幸福的笑声和辛酸的泪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20 蒲潭,延陵世家的留影 2014-08-26 浙江日报2014-08-2600007;3528894 2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