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江青海,因文学而相邻

  本报记者 刘慧

  西子湖与青海湖,虽相隔万水千山,但有了文学的链接,两地不再遥远——浙江、青海作家通过结对子,交流更加密切,感情更加深厚,作品更加丰美。结对子5年来,面对西子湖,青海作家唱出了西部情歌;面对青海湖,浙江作家吟颂出江南诗情……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处于东西部不同地区的作家们,每天面对着各不相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学感受。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碰撞,会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因此,通过采风、研讨、交流等相互了解,显得非常必要。5年前,中国作协倡议东西部地区作协“结对子”,2010年,由浙江、青海两省34位青年作家组成的“鲁迅文学院浙江青海青年作家研修班”开学,授课老师李敬泽、程永新、陈建功等个个是名家。2013年7月,为配合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举办,浙江省作协主办的《诗江南》出版“青海诗歌专号”,发表61位青海诗人的作品。一册册《诗江南》和《青海湖》等杂志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为作家们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浙江和青海的文学创作各有所长,风格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青海的作品给浙江作家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浙江的作品也为青海作家吹去了江南水乡的细雨清风。在相互借鉴中,作家们开辟出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除了常规动作,浙江与青海“结对子”还进行很多创新和尝试。从2011年开始,青海作协每年推荐两名中青年作家与浙江文学院签约,如青海作家扎西东主的长篇小说《岗拉梅朵》、龙仁青的《额际的大地》成为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品。到2013年底,与浙江文学院签约的青海作家达到6人,他们享受与浙江作家一样的扶持政策,所发表的作品同样列入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范围。

  2011年6月,高原的天空格外清澈。对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个在他们的记忆里投下特殊阳光的时刻——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与青海省作协主办的“少年追梦——文学援助行动暨征文大赛”活动在偏远山乡学校启动。

  活动的缘起,与梦想联系在一起。多年前,河北山区一个农村少年写下了“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三行诗,感动了当时的年轻作家铁凝。多年后,身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在富阳首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现场回忆并讲述这一幕时,这份少年的向往震撼了所有人。颁奖结束后,铁凝将5万元奖金捐给了《江南》杂志社。三行小诗和一笔奖金,最终成为“少年追梦”的原点。

  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筹划,“少年追梦”在青海启动。活动走进校园,走进老区,挖掘广大乡村文学新星。当身穿鲜艳土族服饰的女生鲁富莲说话时,整个会场都在安静地倾听着她的心声:“我就是渴望走进文学殿堂的女孩。我为此常常凝望着远方和夜晚的繁星,在文学中畅游……”

  持久的掌声里,传递的是一种来自贫困山乡同学们的信念。当浙江诗人梁晓明和互助第三中学的学生们合作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时,迅速积聚起来的感情潮水,涌动在每个山乡孩子的心里……

  《江南》主编袁敏说,这是一个文学梦想的延续,为山乡美好明天而编织起来的广阔梦想,才刚刚撩开梦境的一角。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浙江青海,因文学而相邻 2014-08-25 3588458 2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