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天下·看时事

美加治愈猕猴类埃病症

《自然》刊文称,3万人亟需抗埃药物或疫苗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闫洁

  英国科学家20日在《自然》周刊发表文章说,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暴发至今的近9个月时间里,大约3万人本应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或接种疫苗。换句话说,在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欠缺的背景下,相比迄今累计出现的2000多例埃博拉病毒确诊、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3万人的数字意味着可能有更多人面临感染风险。

  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20日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试验性药物,首次成功治愈了感染马尔堡病毒且已出现疾病症状的猕猴。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极其相似,因此这一成果也许能帮助控制埃博拉疫情。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把16只猕猴平均分成4组,分别在它们感染安哥拉型马尔堡病毒30至45分钟后、1天后、2天后和3天后启用新型药物治疗,其中感染病毒3天的猕猴已经出现出血热症状。安哥拉型病毒株是马尔堡病毒中最厉害的病毒株,与现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一样致死率高达90%,且两者发病过程极其相似,临床上也难以区分。

  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的16只猕猴全部存活,而用作对照的其他猕猴则全部在感染的第7天至第9天死亡。

  研究负责人、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汤姆·盖斯伯特说,新型试验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所有类型的马尔堡病毒。此外,他们也曾用相关药物有效治疗感染了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猕猴,因此“这项技术可能有抗埃博拉病毒的潜力”。他们的合作企业、加拿大特克米拉制药公司已经开始了用此药物应对埃博拉病毒的人类临床试验。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都属于丝状病毒家族,均包括多种类型,其中一些类型会导致出血热,致死率很高。但目前,对这两种病毒尚无有效的治疗及预防药物和疫苗。

  记者21日从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卫生专业委员就埃博拉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作出决议,要求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开展埃博拉病毒培养和动物感染等实验活动。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8 美加治愈猕猴类埃病症 2014-08-22 浙江日报2014-08-2200007 2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