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暑期实习:收获之中有隐忧

  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王汝菲 陈鑫

  本报讯 一转眼,暑假就要过去了。在这酷暑的夏天,成千上万大学生在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收获满满。然而也有不少大学生对实习颇多吐槽。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许多大学生在实习中收获巨大,但仍有一些乱象令人担忧,有待社会各界联手进一步做好实习工作。

  乱象引人忧

  “上午领报纸、打开水、上网,下午收快递、倒垃圾、上网。”暑假在杭州某证券公司实习的大三学生孙铭鑫这样描述他每天的工作——“放养”。

  孙明鑫告诉记者,由于他所在实习部门的业务往往都以百万元计,所以像他这样的实习生是不允许触碰具体业务的。“甚至连看都不能看,听都不能听。”一个暑假下来,“每天上班”的孙明鑫却还是“几乎没学到什么”。

  和孙铭鑫相比,暑假在宁波一家外贸公司实习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徐媛要幸运一些,凭着家人介绍的“面子”,她可以跟着所在部门的老师一起“走一走”外贸业务的流程。但是,徐媛也坦言,这样的学习也只是能“看着”,并不能自己经手去做。“例如报关的单子只能帮着核对,连录入电脑的活都不会让我干。”

  除了被“放养”,实习中还出现了买证明、走过场等现象。

  日前在杭州某大学读大三的李翔做了一件令人诧异的事——花20块钱在淘宝上网购了一份实习证明。“没放假的时候我就开始找实习单位,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合适的。”李翔告诉记者,他学的是无线通讯专业,想找到一个对口的实习单位并不容易,眼看快开学了,学校要求交实习证明,这样才能获得实习环节的学分。“只能花钱在网上买张盖章的证明了。”

  暑假期间,记者还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一些大学生希望报社对其所做的社会实践给予报道。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媒体报道能为他们评上奖或加分。像这样走过场的实践,让社区、工厂等“被实践”一方颇有微词,“功利性太强,实践结束盖了章便走人。”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联手解难题

  对于暑假来“实习”的大学生,不少用人单位也表示确有苦衷。温州某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月英直言,实习生大多是一两个月的“快餐式”实习,企业一般是不会花心力进行培养的,“这边工作刚刚上手,实习期限就到了,对于单位来说,就是白教。”

  浙江工商大学主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团委副书记郑晓春表示,企业注重的是效益和效率,所以一般不会冒险交给实习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心会耽误事。

  如何让大学生的实习效果更加实在?

  浙江农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高级职业指导师楼伟琳认为,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起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扶持发展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社会服务,使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真刀实枪”的实习机会成为常态,而不是尽义务,甚至当作负担。

  如今,省内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已经“花开全省”,甚至“花开墙外”,成为众多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但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实习队伍,这点基地还远远不够。

  楼伟琳建议,学校和企业间要逐步建立“长期实习”机制,并探索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让实习生成为企业人才储备的“仓库”。

  杭州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吴家浩认为, 出现大学生实习遭遇“放养”的情况,还因为学生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不对口”,所以学校和社会都应想方设法为实习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搭建信息平台,帮助有需求的企业找到符合条件的实习生,也让实习生更容易找到中意的企业。

  他说:“让企业接纳实习生,政府要有政策。各级政府可将是否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作为界定企业能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采访中,吴家浩还谈到了大学生实习的主动性问题。在他看来,进入实习单位,锻炼的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表现更积极一些,才能争取到更多机会。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暑期实习:收获之中有隐忧 2014-08-22 3592601 2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