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社区矫正另辟新生之路——

拯救迷失的灵魂

  核心提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份——罪犯,虽然在服刑,但接受的是非监禁刑罚,即社区矫正。开展社区矫正工作10年来,我省已依法解除矫正13万多人,再犯罪率为0.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社区矫正又是如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回归社会?

  迷失,常常只是刹那之间的错误选择。而回归,无疑需要持之以恒的洗心革面。

  对社区矫正人员来说,能在家门口走上新生之路,可以说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艰难的。因为没有监狱围墙的隔绝,他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阳光,同样也要面对更多审视的目光,以及现实的考验。

  最近,记者与几名矫正对象面对面接触,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一对兄弟的省悟——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由

  耀眼的太阳底下,两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帅小伙,头戴天蓝色帽子,身穿红色志愿者背心,正弯腰捡拾垃圾,不停流淌的汗水间,露出两张灿烂的笑脸。

  他们是小强和小斌,一对双胞胎兄弟,曾因寻衅滋事罪都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3年,是杭州市拱墅区映月社区的矫正人员。如今,矫正期已经结束,但兄弟俩只要有空,仍会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活动。

  说起自己的新生之路,这对兄弟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

  高中时,电影里演的古惑仔,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天天跟在“老大”后面瞎混,在学校打架闹事,一个月进一次派出所是家常便饭。因为帮“老大”办事有钱拿,我们就觉得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活法。

  直到有一次,我们因为打架被公安抓了,还被法院判了刑。直到那时,我们才彻底傻了:学业没了,前途没了……

  让我们下定决心跟过去决绝的,是社区组织的一次监狱警示教育活动。那些高墙铁锁内的服刑人员,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由。所谓的“义气”,就像一个可以吞噬一切美好东西的恶魔。

  我们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有一群好心人一直在帮我们。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就像大哥哥一样关心我们,两三天就有一次谈话交流。后来,我们还成了QQ好友、微信朋友,有什么心事随时都可以说。

  是社区矫正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当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得知我们很想考大学,就专门找我们的父母、老师沟通,还请来大学生志愿者为我们补习功课。一年后,我们都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也分别找到称心的工作。

  现在,矫正期已满,但我们都很乐意为社区多做一些事。可能是因为在矫正期间经常做义工,我们觉得,能够帮助他人,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个浪子的回头——

千金不足惜,难买是亲情

  说起自己的叛逆史,20岁的绍兴人小金,不好意思地笑了。

  看着略显腼腆的小伙子,外人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个吓得奶奶不敢住在家里的坏小子。他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从去年2月起,在柯桥区司法局钱清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用小金自己的话说,是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使他彻底省悟,但这种回头路,离不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指引——

  命运对我非常不公。我出生不久,就被收养,到10多岁,养父母离异。后来,养父再婚,生下一个弟弟。我打心底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外人,于是自暴自弃,每天不是跟一帮狐朋狗友去网吧,就是在家里睡觉。没钱花时,我就变着法子找奶奶要钱,吓得奶奶都不敢住家里。

  去年2月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每次都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反复催促,我才勉强去报到。不过,专管员从不责备我,还找我的养父聊天,让养父和我谈心,当时,我有些触动,但又想,他们是不是做戏给我看?

  于是,我继续天天到网吧玩游戏,没钱了就去向奶奶要。奶奶不肯给,我干脆离家出走,还把手机关了。一星期后,司法所工作人员找到我。我原以为,她要狠狠骂我一顿。没想到,她耐心地劝我端正心态,珍惜难得的亲情和矫正机会。

  去年10月,我遭遇车祸,导致肝破裂、右肾挫裂伤、多处肋骨骨折。听医生说,幸亏手术及时,才保住小命。躺在病床上,看到心急如焚的奶奶和养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像司法所工作人员对我说的那样,不要一味埋怨命运,有那么多疼爱我的亲人,我应该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一名囚徒的蜕变——

反省后自立,感恩中重生

  “我曾是一名囚徒。”

  坐在单位传达室里,回忆自己那段不堪的过往,老韩显得很平静。

  54岁的杭州人老韩,15年前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因在狱内表现突出,两年前假释出狱,参加社区矫正。他很快融入社会,还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被拱墅区司法局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

  “感恩”,是老韩在访谈中强调最多的一个词——

  两年前,我走出监狱大门,看到曾经熟悉的城市完全变了样,既惊讶,又无助和不安。妻子早已离我而去,房子也没了,自己年过五旬,身体又不好。我想办低保和医保,但一问,说假释人员不能办。当时我的情绪到了崩溃边缘,认为是社会抛弃了我。

  及时向我伸出援手的,正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耐心劝导我,还帮我找到工作,并向上级部门申请给我送来3000元医药费补助。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让我感动的是,社区矫正专管员还做我女儿的思想工作,让她重新认了我这个不中用的老爸。当时,我就告诉自己,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而感恩社会,是我重新做人的新起点。

  现在,除做好本职工作,我还会主动给来办事的人指路,负责快递收发、打扫卫生等。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为什么这么拼命?”我告诉他们,只要是劳动所得,挣钱无论多少都是踏实的。我辛苦一点,但别人方便了,夸我一句,比挣再多的钱都要难得。

  坐牢的日子,使我真正明白自由的可贵。而社区矫正的生活,则让我学会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种探索的样本——

人性化监管,融入式回归

  走进柯桥区司法局柯岩司法所和钱清司法所,可以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社区矫正情况表,从放心、一般到严管,矫正人员的各种管理情况一目了然。打开电脑,则可以看到,通过手机实时定位监控,每名矫正人员的行踪动态,都处于严格监管中。

  “近年来,社区矫正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始终不变的原则是,人性化监管、融入式回归。”柯桥区司法局副局长王建云告诉记者,柯桥区坚持“心理矫正、行为矫正、劳动矫正”多管齐下,因人而异制订矫正方案,并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唤醒公民意识、增强公益意识,帮助矫正人员重拾信心、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一开始,很多人对社区矫正存在各种认识误区,对矫正人员抱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但事实证明,只要矫正得当,矫正人员同样可以向社会传递感恩、向善的正能量。”钱清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举了一连串例子:因贪污罪被判缓刑的马某,成了敬老院的长期义工;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判缓刑的潘某,成了村里的义务修理工、抢险应急队员……

  对此,杭州映月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站站长湛勇深有感触。6年来,映月社区先后接收35名矫正对象,无一重新违法犯罪。“以诚动人、以心化人、以法正人,是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大心得。”有一个矫正人员,湛勇曾7次上门都吃了闭门羹,但第8次开了门,“绝大多数矫正人员对过去满怀悔恨,却又害怕被社会抛弃、受他人歧视,而一旦打开家门,‘心门’也会随之敞开。”

  “我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10年来的事实表明,这一没有围墙的刑罚执行方式大有可为。”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局局长徐祖华说,大批主观恶性小的轻刑犯放在社区服刑,让他们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可以有助其尽快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0年来,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7.4万人,依法解除社区矫正13.05万人,再犯罪率为0.1%,从未发生社区矫正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目前,我省正大力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和执行体系,加强村(居)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 专家观点

  司法部社区矫正局局长姜爱东:社区矫正把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放在社会上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对那些主观恶性不大、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不予收监关押,在社会上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有利于从源头遏制、减少违法犯罪。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拯救迷失的灵魂 2014-08-21 浙江日报2014-08-2100009;浙江日报2014-08-2100014;浙江日报2014-08-2100016;3590407;浙江日报2014-08-2100018;浙江日报2014-08-2100023;浙江日报2014-08-2100029;浙江日报2014-08-2100030 2 2014年0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