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苍生皆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苍南籍军旅作家黄传会
陈革新
但愿苍生皆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苍南籍军旅作家黄传会
陈革新
众所瞩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于8月11日揭晓,报告文学类榜首,《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赫然在目,作者黄传会。
这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最南端的苍南县,一下点燃了人们的兴奋与激情。在经济建设大潮中,以开创“温州模式”闻名的苍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也能拔得头筹。黄传会,百万苍南人民为你感到骄傲。
黄传会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的手机被打爆了,苍南县委书记黄寿龙、县长黄荣定也在第一时间,给他发去了祝贺短信。
13日下午,远在京城的苍南籍大书法家、作家谢云先生特地打来电话,这位86岁的老人激动地说:“得知传会荣获第6届鲁迅文学奖,这可是中国文学奖的最高奖之一啊。他的获奖是我们家乡的荣耀,苍南是一片富有文化、文学气息的土地,他是我们家乡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请转达我美好的祝愿。”
黄传会深情地说:“家乡的人民养育了我,我以文学创作来回报父老乡亲。”
面对大奖颁布,说不激动似乎不真实。但的确,有着文学情怀却有军人胸襟的黄传会,这次是“激动而平静”。早在1993年,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入围鲁奖评选(当时称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排在第11部,最终评出10部,与“最高奖”擦肩而过。上届,他的作品《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也入围鲁奖报告文学类终评,在10进5时,又一次遗憾地与“最高奖”失之交臂。
本届鲁奖报告文学类评选出10部提名作品公示时,就有朋友给他发去短信祝贺。他正在黑龙江出差,回信说:“尘埃尚未落定,平常心等待吧。”
终于,等来了喜悦。
据媒体报道:中国作协副主席、本届报告文学评委会主任何建明谈到,报告文学与其他类型文学相比,具有更为关注现实性问题的特性。他举例本届获奖作品《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粮道》《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关注的就是农民、粮食以及教育等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何建明在接受采访时还特别提到,“黄传会坚持报告文学创作近30年,他这次获奖是众望所归”。
他是始终关注百姓的
军旅作家
黄传会是我们的老乡,我们的老师,他从来不摆架子,每次回乡探亲,总会挤出时间与当地文友小聚。他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文学。大概三四年前的那次,他回到家乡时,大家发觉一直以来充满朝气,有着军人特有刚毅与英气的他,显得有些疲倦。
他笑笑解释说,自己刚刚从外地打工市场“跑”完回来。他走进了由“80后”、“90后”农村青年组成的有1亿之众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为创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做全程式跟踪,全景式记录。
他是一位军旅作家,帅气的军装,衬出挺拔的身姿,却包容着他的一颗大悲悯之心。20多年来,他满怀深情,一直关注着失学儿童、乡村教师和农民工兄弟等社会底层。
其实,黄传会更早为读者熟知的,是他的被称为“反贫困三部曲”的长篇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和《中国贫困警示录》。
20年前,当黄传会的朋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告诉他,在我国的贫困地区,每年有100万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消息时,黄传会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吧?”徐永光说:“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不妨到贫困地区看看。”
春节刚过,黄传会走进了太行山区的河北段(这里离北京不过一二百公里),第一次走进那荒凉的山梁和低矮的草房。他沉重地发现,在贫困地区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因为交不起每学期一二十元的学杂费而被阻隔在校门之外,失学儿童那异口同声的“我要读书”,更是震撼了黄传会的心。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心中升腾,他要用自己的笔来为这些孩子们大声疾呼。
接着,黄传会开始了一次艰难的采访,从太行山到大别山,又从大西南到大西北,足迹遍布10多个省(区)的20多个贫困县。半年多时间,他穿行在一座座大山的皱褶之间,一直与贫困为伴。他饱含激情创作出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作品一经发表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冰心老人看完文章,激动不已,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写了评价文章《请读〈希望工程纪实〉》:“黄传会先生我不认识,但他的这篇文章却使我看过后,就铭心刻骨,永不忘记。”
接下来,黄传会一发不可收,以重大真实的题材、典型生动的细节与真诚朴实的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黄传会也因此被称为“反贫困作家”。
“反贫困”似乎成了黄传会的一种使命。2006年,他又推出报告文学力作《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这一次,作家把目光转向了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黄传会说,在和这些孩子的交谈中,他们一次次地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命运与城里孩子不一样?为什么城里有些叔叔阿姨老用歧视的目光看着我们?为什么政府不要我们了?正是这些深入灵魂的追问,促使黄传会又一次提起笔来。他在书的结尾处向社会发出呼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部分被忽视人群的读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人口的质量和发展、法制的建设和完善。”
有评论家这样评论他的作品:“读黄传会这些年来为普通民众写下的文字,你会感到那些掂着有重量、摸着有温度的痛苦与希望。但是,它们又总是那么平实而质朴,展现生活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
黄传会对我们说:“走进底层生活,使我获得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年,听说我国每年有400万名农村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时,我的脑海里闪现的仅仅是‘400万名’这个数字。但是,当我走进太行山、沂蒙山、大别山和黄土高原、内蒙草原那些贫困的乡村,我才真切感受到‘贫困’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像是有一根鞭子一样在抽打着我,将我赶出了‘书斋’,去直面现实生活,去为这些‘民族的未来’呐喊。一个作家,如果不去关心群众生活,不去体察人民愿望,不去把握群众需求,不去为民众代言,还要你干什么?这同时也意味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逃避现实,不应该回避矛盾,不应该装聋作哑,社会责任感是最基本的担当。”
他是能扛大活的
军旅作家
作为一位军旅作家,他一直潜心于军事题材创作。记得2008年8月,一个气候宜人的时段,奥运会尚未闭幕,北京,黄传会在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工作现场接待了我们。
黄传会出生在苍南县矾山镇一个工人家庭,1969年应征入伍,成为驻守福建连江黄岐半岛的一名海岸炮兵。热血沸腾的黄传会,是连队里的文书,他每个星期要出一期黑板报,可以说,这是他最早的“作品”。为营里的文艺宣传队写节目,朗诵诗、对口快板、小话剧,他什么都写。1972年,他被推荐到南开大学中文系深造,那3年半时间,他有机会“恶补”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为进入创作做了准备,打了基础。毕业后,他回到原来驻守的半岛老连队当排长。他开始了创作,写了一篇小说,《人民海军报》居然登了整整一版。1977年,黄传会作为年轻的生力军调到北京,成为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名专业创作员。
从半岛走出的黄传会,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他熟悉并热爱的海军生活。几年间,他几乎跑遍了万里海疆有海军驻防的所有小岛,写出了大海、海岛、水兵生活的文学作品,战友亲切地称他为“小岛作家”。有一次,他到辽宁省绥中县一个小岛采访,这个小岛是海军航空兵一个轰炸机训练靶场。为了看守这座靶标,一位名叫蔡德咏的靶标兵,孤身一人在此默默坚守了10年,用自己的青春写下了对祖国的忠诚。黄传会被眼前这位朴实无华的战友的经历和精神深深感动,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了短篇小说《设有靶标的小岛》,荣获全国“五·四青年文学奖”(后小说还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天涯并不遥远》)。
2008年“八一”前夕,是一个重要的收获时节,黄传会与战友舟欲行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海军三部曲》出版,并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系统描写中国海军百年历史的文学长卷,这部多卷本长篇纪实文学,包括《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3卷,总共100余万字。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3个历史时期100多年里中国海军的兴衰沉浮、发展变迁。涉及主要战役战斗近百次,重点描写人物近百人,勾画出波澜壮阔的海军历史。
2011年开始,黄传会又走进另一个群体。1951年,刚刚在战火中诞生的人民海军,派遣275人组成潜艇学习队,前往旅顺口,向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支队学习,经过3年的潜心苦学,筚路蓝缕,终于组建了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这些健在的“老潜艇”,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都深藏着人民海军初创时期的“创业史”。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采访和写作了,这是在抢救一段即将消失的历史……
2012年11月25日,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舰载战斗机第一次在辽宁舰成功着舰。隔天清早,却传来歼-15舰载机试验现场总指挥罗阳不幸殉职的噩耗。之后,中国作协给黄传会打去电话,说准备组织采访团赴沈阳采访罗阳事迹,问他能否参加。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参加!”
黄传会“走”遍了罗阳曾就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罗阳的上级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罗阳工作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寻找着一个个和罗阳有关的人物,对七八十个采访对象做了详细缜密的采访。他走进航空人的精神领域,透彻地去感受和了解罗阳的情怀,于2014年1月,出版了《国家的儿子》。他说这是自己奉上的一份缅怀,一份崇敬,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一份精神。
报告文学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文体。这种体裁,限定了报告文学作家不能像小说家和诗人那样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造、去虚构、去揣测、去杜撰……但是,只要作家真正贴近生活,便会发觉生活本身就是文学,就如同博尔赫斯说的那样——“现实远比虚构更为神奇”。生活中蕴含着最曲折的故事、最独特的细节、最深刻的思想。他常常为自己是名报告文学作家而自豪,因为生活对于报告文学作家的馈赠是最丰厚的。
他是乡情特别浓郁的
军旅作家
一提家乡,黄传会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股浓浓的乡情便会从他心底散发开来,从他清澈的眼神里就可以看见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他说:“做一个人,有两样是不能忘记的,一是父母,一是家乡,不管你官做多大,不管你赚了多少钱。”
他的家乡矾山枫树坪,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想造公路来找他,要他跟县里说说,拨些款把村里到矾山的公路给修了。对这件事,黄传会深情地说:“渴望开放比什么都宝贵。”可见,他对乡亲爱得如此深沉。
远在京城的黄传会,有次突然怀念起家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民间“布袋戏”。有一年春节期间,他千里迢迢赶回家,专程到苍南一个叫“过港”的小村庄,挤在村民中间,痛快淋漓地看了一场“布袋戏”。回京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打开一扇窗。
他一直关注着家乡,早在1989年,就特地以家乡为题材,写了《中国一个县》和《中国的“挑战者号”——首例农民告县长案始末》两部纪实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苍南。
他和女儿还为家乡矾山镇的英烈朱程,写了一部传记《将才铁军——抗日名将朱程》。朱程1943年33岁时,牺牲在抗日前线,但现在人们几乎把朱程遗忘了。为此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请记住朱程》的文章。文章发表后,朱程牺牲地山东菏泽的领导找到他。请他回去做一个关于朱程的报告,还告诉他说:“我们没有忘记朱程,我们永远记住朱程。”这让黄传会感到十分欣慰。
特别恋乡爱乡的黄传会,这几天特别忙,他发微信给诸好友:……我为文学打工,文学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与你们共享获奖的喜悦,感谢你长期以来对我的关爱。
(作者为苍南县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