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第一资源”撬动新希望

—温州企业艰难转型调查之八

  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竞争常常定格为人才的竞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城市的繁荣靠的也是人才。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资本嫁接科技的重要介质,在自然资源稀缺的温州,显得尤其珍贵。10天数十家企业的调查、采访,我们发现,人才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充分开拓并挖掘人才资源,为经济转型升级加注最后一把燃料,温州已经有了一些成功举措,但尚未完全破题,企业与政府仍需携手努力。

用活机制,再造环境

扬长补短引人才

  龙湾的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为了引进高端人才,做了一回“刘备”。

  他通过全球扫描,终于在美国发现了陶烃,是一名美籍华人,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在印刷胶片行业的巨头柯达公司负责技术部工作。翁银巧当即决定,先给他发一份电子邮件试探一下。意想不到的是他很快收到了陶烃的回信:愿意深入了解康尔达公司。翁银巧喜出望外。

  翁银巧以最快速度赶赴美国,见到了陶烃,对这位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在国际印刷版材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博士一见倾心。

  此后,他多次前往美国,与陶烃推心置腹地交流。温州老板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这位博士。2010年8月,陶烃与“康尔达”正式签约,成为温州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陶烃的带动下,一个又一个身怀绝技的海外精英加盟“康尔达”,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采访陶烃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注有“永久居留证”的中国绿卡。他说是“康尔达”的诚心吸引了他,是温州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吸引了他。

  与龙湾“康尔达”不同的是,乐清八达电气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几乎是全盘引进,拿总经理赵志勇的话说,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董事长刘云其把引才作为自己最大的任务,赵志勇也是他亲自从人才市场招募来的。

  “八达”的主业是煤炭机电设备制造,由于煤炭行业红灯频亮,“八达”的业务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赵志勇认为“八达”底气十足。因为早在2009年,“八达”就瞄准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从外地一举引进一个团队,与北汽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的高压控制装置,已研制成功一系列汽车电控产品,为北汽8000辆电动汽车做配套,预计产值将突破一个亿。“八达”也成为北汽2013年度最佳供应商。西安交大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成都人李锐原先在外资企业工作,他在适应这里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己的新未来。

  与企业主体作用相呼应的是,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也日益显现。这些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将人才问题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急需人才,首先从政策环境入手。比如2011年推出 “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为此温州已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近40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通过它来保证和落实海外人才、项目、信息与温州市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的密切交流与良性互动。对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012年温州市又先后对企业引才、招才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了吸引、留住人才,环境工程必不可少。比如建人才保障住房。目前,温州已确定人才公寓规划布点28个,新开工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又比如将温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为温州的“人才特区”。目前,集聚这里的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规模已近5000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两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国千”、“省千”、“温州市580海外人才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型人才23人。

  温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任晓认为,除了合理的报酬之外,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只要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才自然会慕名而来。

多管齐下,各显神通

不拘一格用人才

  乐清北白象镇有一家为正泰、德力西等大公司做配套的小企业,叫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一鸣惊人,在深圳证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接触复合材料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我们曾多次采访过这家企业,支撑它一步步成长壮大的背后,是一支由各高校专家组成的国内拔尖的研发团队。

  “宏丰”董事长陈晓有个博士后弟弟陈乐生,正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宏丰”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众多行业资深专家成为一个地处偏僻的小企业的研发团队成员。迄今“宏丰”已获得授权专利32项。公司主持或参与修订的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48项。陈乐生说,巧借外脑、合作共赢是用才之道。

  本地引不进人才,将研发机构放在外地也不失为一条用才途径。瑞安华威机械有限公司在扩大产能时选择在上海松江置地办厂。董事长蒋荣唐说,他看中的不仅仅是松江的地价便宜,更重要的是可以就近挖人才。迄今,在上海的15个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为“华威”带来了27项国家专利。凭借这个团队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生产印刷机械设备的“华威”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HW”上光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供不应求。

  为了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温州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就启动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通过工作站的运行,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目前,温州市已在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包括8家重点骨干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

  以前,企业发展中遇到难题,特别是只有院士、专家才能解决的难题,得先和其所在单位取得联系。现在,只要通过现场探访、电话、信函、邮件等方式,就可以第一时间和他们取得联系,求得帮助。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较大困难的背景下,工作站的属性,给了企业灵活的取向空间。而院士、专家则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在科研方向上“量身定做”,尽可能避免无用功。这,显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综合施策 双“手”并用

只争朝夕追人才

  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胜康最近有件烦心事。一向视人才如宝的他好不容易引进了一位美国专家,年龄60多岁,行业经验非常丰富,但在申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时遇到了学历瓶颈,资格审查就不过关,企业和人才本人都享受不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烦心事还真不少。鹿城的鞋企巨一集团为提高制作工艺和劳动效率,从去年开始“机器换人”,电脑针车、激光打样机纷纷上马,但是招不到有相应素质的操作工。巨一集团只好临时抱佛脚,自己掏钱与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合办培训班,给在职员工进行上岗前的速成轮训。

  人才的住房问题也一直是个难点,温州有些企业通过自建职工宿舍来解决,象征性地向职工收取一点房租和管理费。不料这反倒成了征税的理由。企业不得不再权衡。

  温州泛波激光有限公司眼下的处境更令人痛心疾首。总工程师余勤跃是激光领域的国字号专家,总经理扈金富是“省千人才”、温州市特聘专家,他们已经破解了大功率超高亮度半导体激光的技术瓶颈,可使激光电光效率提升一倍,而产品价格降低一半以上,是目前国内掌握该技术的唯一一家企业。公司本计划去年底试产半导体激光切割器,单这一项目预计2年内可达8000万元产值。但是中试所需的200万元资金一直没有着落,因为没有抵押物,银行不肯贷款;因为进入科技园区的时间与鼓励政策不匹配,有关部门不敢发放扶持资金;因为他俩都是外地人,在温州也借不到钱。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两人面露难色。

  温州大学一位教授认为,破解人才难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要合上市场无形之手的节拍,并发挥自身优势,在人才评价、住房、税收减免、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还要特事特办,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而作为另一只手,温州企业在人才上是否舍得投入呢?

  一位温州本土企业家对记者说,温州人之间喜欢比谁家钱多,而宁波人喜欢比谁的企业办得好。所以宁波人更舍得在人才上投资,慈溪有的企业领军人才可享受30%的股权激励。而在我们采访的温州数十家企业中,几乎没有发现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的例子。瑞安的八达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型电动葫芦,占有全球市场30%的份额,它有26项国家专利,也是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总经理杜左海告诉我们,他的股份是10%,特聘专家是没有股份的。在龙湾,将中药制药装备做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的温兄企业,董事长姜瑞玉表示对人才的股权激励还在酝酿中。

  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金国平从文化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温州企业不重视人才的深层次原因。他说,由于功利主义的长期影响,温州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企业老板总是要自己千方百计、独自打拼去赚钱,缺乏团队与合作精神。与其合作的人往往也是学了一点就自立门户,很难把企业和事业提升做大,人才也就难以留住。

  祖籍永嘉的郑州大学教授滕世宗呼吁温州的民营企业,要通过股权等方式,以最大限度的热心和诚意去吸纳人才,不要让他们“高兴而来,抱憾而去”。他认为,年薪100万元并不稀奇,将人才吸引过来,用好、用足、用活,温州老板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10天的采访,我们得到的体会和感悟有二:其一,人才是资本嫁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因子。所谓人才,就是要把“人”和“财”捆绑在一起,这样人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年温州充裕的民资如果不去炒房、炒煤,而是用于引进人才,引进科研成果,那么,今天温州的企业、温州的经济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其二,允许有过错,不能再错过。破除人才瓶颈是温州企业转型升级最为紧迫的问题,唯此温州经济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报道组 陈晖 张闯 曾荷绿 黄日聪 对本文亦有贡献)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第一资源”撬动新希望 2014-08-13 浙江日报2014-08-1300013;浙江日报2014-08-1300016;浙江日报2014-08-1300015;浙江日报2014-08-1300017 2 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