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小小报亭:
无处安放的文化驿站

  小小报亭,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它是电子化激流中的文化精神守望,是传播阅读魅力、培养阅读习惯的支点,包容它、鼓励它、扶持它,才会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是有远见、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

小小报亭:

无处安放的文化驿站

  无论你来自何方,走过多少城市,见过多少风景,最不陌生的,可能都是路旁那随处可见的小小报刊亭。无论风雨还是烈阳,它们都站在那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一张张报纸、一本本杂志。不经意路过,人们总会忍不住放慢脚步,瞄上两眼今日新闻头条的标题,报亭主人或埋首于报刊堆,或坐着打盹儿,悠闲得让人羡慕。

  然而,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市一些地段已不复踪影。7月底, 朝阳区东二环、三环沿线的72座报刊亭被强行拆除,原因为占道经营且影响市容。区政府回应,是移改而非拆迁,并称事先与报刊亭主做过沟通,征得大多数经营者同意。

  但事实又是怎样?“沟通”的表现,仅仅是向亭主口头传达移除通知,甚至连主管单位北京报刊零售公司都从未接到过正式书面通知,而“征得同意”的结果则是许多报亭毁损严重,有些连带杂志等物品一起被吊走,部分亭主出面阻拦受伤,无处索赔的亭主不得不在原地摆起地摊维持生计。

  于是,这样一场暴力扫荡式的报刊亭整治行动迅速引起全国舆论关注,谴责与追问之声不绝。然而直至8月11日,当地政府始终未能就此对公众做公开说明。目前,北京报刊零售公司正在统计损失并准备追责。

  一夜之间,命运逆转,合法变作非法,本做的是文化生意,却受到粗暴对待,只因“不符合设置规范”?理由是否合理仍需商榷,如此强制执法既非君子所为,更毫无程序正义可言,于情于理都难以服众。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报刊亭当真是如此无法忍受的存在?且不谈漫步在纽约、巴黎等外国城市街头,报亭本身就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在国内多数城市,不起眼的报亭已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承载着许多人的每日阅读。即便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今,它依然是孩子们课余的故事天堂,是行人买水、问路的便利小站,是社区居民买份报、拉家常的好邻居,也是经营者养家糊口的“纸”饭碗。也许风吹日晒雨淋让它失去了光鲜靓丽的外表,也许个别亭主占道经营不合法规,但这都不该成为它遭受“被消失”命运的理由。

  一间小报亭,窥见一座城。与整个城市的大建设大发展比起来,报刊亭可以说小到微不足道,但由其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与包容态度,是都市人群的阅读习惯与文化品味。最接地气的街头巷尾本就属于百姓,它该是什么样子,百姓最有发言权,城市管理者不该再延续“一厢情愿”的独断作风,一味“复制”兴建华丽街道、高楼商圈,却遗失了最可贵的文化韵味与生活气息。

  从往昔兴盛到今日寥落,报亭自身的命运处境也实为尴尬。电子媒体的普及如浪潮般席卷都市,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纸质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洗礼,连带着报刊亭生意日渐萧条,这是科技进步使然,也是市场规律使然。全人类正在经历一场纸质阅读危机,虽然电子媒体在便利性、低成本上占优,但碎片化的信息洪流、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注定了它无法完全替代纸质媒体。事实证明,知识的全面汲取、思想的深层交流、价值观的系统构建、文化信仰的日渐涵养,更多依然要靠书籍报刊的阅读与学习,靠静心凝神的精读和书香笔墨的钻研。从这个角度来讲,重塑民众阅读习惯,重申读书看报之重要,让阅读去浮躁化、去娱乐化,回归内修于心的朴素本质,才能进而外化于行,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气,提升国家的文化力量,这才是执政者该努力行进的方向。

  小小报亭,不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它是电子化激流中的文化精神守望,是传播阅读魅力、培养阅读习惯的支点,包容它、鼓励它、扶持它,丰富它的文化功能,助其接轨发展潮流,才会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是有远见、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实的精神世界,坚定的文化信仰,文明的社会风气,不会凭空降临,关注全民阅读,从小处着手,从惜护报亭做起。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小小报亭:
无处安放的文化驿站
2014-08-13 浙江日报2014-08-1300014;3582601 2 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