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探路金改,改革再发力

—温州企业艰难转型调查之七

  温州金改已持续两年多。全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在人们的关注下,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温州经济眼下并没有因为金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一系列微进步、微创新已为金改的全面突破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到民商银行正式获准筹建,小到幸福股份三期持续热销,温州民资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已打通;从温州指数发布,到《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温州民间融资合法化地位得到了世人和法律的认可;全国首个地市级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的积极建设,被认为是温州信用建设的一大突破……

  这次改革的难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

民间融资透明为先

  2011年,温州爆发局部金融风波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做过一份关于温州民间借贷的调查。调查显示:温州约有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融资总额大约在1100亿元。这些量大面广却大部分存于地下的民间借贷行为,曾经是民间财富迅速聚集的秘密武器,“打几个电话就能凑齐几千万”在前些年的温州稀松平常。但是这些在地下大量聚集、流动的民间资本也为日后的那场局部金融风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高利润的资本回报让集资更容易,更容易的集资助推了“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 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毫无疑问地成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 “十二条”任务之首。

  用登记的方式促使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到地面,是规范的第一步。作为金改的首个项目,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东明路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2012年4月26日正式对外营业。彼时与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相隔不到一个月。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民江先生以一个“靠谱”的利率借出了70万元,抵押物是对方的一辆7系宝马车。“跟以前仅凭熟人关系的借贷相比,来这里登记对我们的资金安全更有保证。而且,这里提供免费的一站式服务。”江先生说。

  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借贷双方的利益,登记中心会将对其抵押物进行备案,借贷双方若未完成履约,其抵押物将处冻结状态,以避免贷款方变卖抵押物跑路。“另外,一旦形成借贷官司,我们中心的相关手续就直接作为法院证据,这极大地缩短了法院审理时间,保障借款方利益。”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负责人徐智潜说。

  为了方便借贷双方就近登记,温州市范围内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或备案登记中心已扩至12个,分别位于温州市11个区县和瓯海经济开发区。截至2014年7月21日,这些中心累计达成交易总额为55.5亿元。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的服务模式,甚至被成功复制到全国20多个地市。

  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从立法层面上,促使借贷者形成自觉登记的习惯。统计显示,今年3月1日至8月8日,全市共备案民间借贷2606笔,总金额超过37.4亿元。其中单笔金额300万元以上应强制备案的385笔,虽然备案金额占总金额的 74.03%,但备案数量只占总数量的14.77%。“单笔金额300万元以下自愿来备案的占了绝大部分。这个数字不久还将成几何级的增长。”徐智潜说。

  为民间借贷者提供权威的民间借贷利率指导价,以抑制过高的资本回报,是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另一个有效途径。2012年7月正式运行的“温州指数”便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温州指数”的数据采集来源于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直接借贷等6大类市场主体设立的400个监测点,经过综合分析后每日发布。

  “有了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到典当行,看到利率是3分、4分。而指数发布的利率是1分2、1分3,相互比较后,就会作出自己的决定。”徐智潜说。统计数据显示,在“温州指数”的带动下,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已明显下降,平均年化利率已由过去高时的50%到60%,降低至如今的14.87%。

  在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看来,"温州指数"不但帮助借贷各方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温州民间融资市场的资金价格趋势和波动情况,还能起到预警提示民间金融风险的作用,进而改善和优化民间融资市场资源配置,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据他说,今年还将完善“温州指数”编制发布体系,进一步扩大全国区域性民间利率指数的采集范围,力争合作城市达到40个(新增10个,其中省内城市5个左右),优化指数发布模式,丰富指数发布内容,加强对指数的分析应用。

服务实体成效初显

  民间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对接更紧密、更畅通,是温州金改的一项核心任务。而在民资全面复苏之前,搭建好各种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为庞大的民间资本对接各类项目的三扇大门。

  定向集合资金募集是其中的一扇门。日前,温州中安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完成3000万元定向集合资金的募集,并顺利实现对民营医院温州东华医院的投资。“这次参与认购的全部是个人投资者,共有22户。”温州中安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陈明锋告诉记者,“定向集合资金以直接融资方式解决了一些实体企业,以及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企业定向债权融资是另一扇门。沪光集团是乐清市变压器行业的龙头企业,今年3月下旬,企业完成了全市首单定向债发行。首期到账的3000万元,部分用于解除其原先因互保关系而取得的银行信贷。“定向债拓宽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更大的创新在于募集到的资金,可以用于偿还原来的债务,或者解除因互保而产生的负债率。”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缪心毫告诉记者,过去对企业发债的用途,一般规定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等。而《条例》里对定向债的用途没有做明确规定,这给了企业发债更大的空间。

  《条例》还允许非金融企业之间进行临时调剂性借贷。而这在现行的《贷款通则》中,尚未明确相关规定。

  大力推进民企的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引导民资入企。“股份制公司明晰了产权关系,建立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经营情况能够较快反映出来,所以比其他企业更受投资者的欢迎。”张震宇告诉记者, 2013年,温州完成有限转股改106家,新增注册资本62.86亿元,新增数占浙江省50%以上,加上个转股28家,新增股份有限公司134家,超过温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温州又累计新增股份有限公司59家,完成率达39.3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8%。

  引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也被认为是民资助力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日前由正泰和华峰作为主发起人的温州民商银行正式获准筹建。按照申请方案,未来温州民商银行定位于主要为温州区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区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而在此之前,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温州银行已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29.6亿元,7家农合行股改注入民资43.8亿元。初步统计,金改以来民资入股比金融机构超400亿元。其中,各类商业银行创新推出80多种金融产品服务小微企业,涉及金额达700多亿元;截至6月末,全市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56.28亿元,较年初增加156.24亿元,增长5.58%,超过同期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49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已经累计为“三农”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41.7亿元。

回应期盼发力改革

  正如外界的颇多质疑,温州金改的突破威力尚未达到期望值,丰裕的温州民资尚未因此向实体经济流动起来。

  张震宇坦言,虽然温州金改这两年一直坚持先行先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比省委、省政府“三对接”、“三降三升”的要求,温州金改的路还有很长。所谓“三对接”指的是推进银行大资本与小微企业对接、推动小资本与大项目对接、推动各类社会资本与经济转型有效对接;“三降三升”对应的是民间资产转化产业资本的比重上升、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和满意度上升、民间借贷风险管控能力上升以及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地下金融比重下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下降。“比如,就算能借到月息一分六的贷款,对实体企业来说压力也相当大。继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张震宇说。

  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马良华看来,金融改革虽然主要在金融领域开展,但破题的关键还在于服务对象:一为民资,二为实体。

  2013年以来,温州共处置不良贷款384亿元,成功化解问题贷款风险69亿元。但互保联保的阴霾依然笼罩在温州民企头上,时不时爆出的资金链问题大大打击了民资和金融机构“注资”实体的信心。即便一些看上去不错的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高新科技企业,也因为小微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孱弱,得不到民资更多的青睐。

  重塑温州的信用体系道路更加崎岖。虽然两年来温州一直着力恢复“民间互信、企业诚信、银行守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积极搭建设立了包括全国首个地市级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征信平台,但产生的实际效果,与人们预想中的还有很大一段差距。信用被毁之后,当地人之间已忌谈借贷。

  银行与企业之间曾经的友好关系也没有因为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扶持的力度增加而增加。“不信任源于出资方对风险的控制,这是可以理解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称企业不要怪银行在下雨的时候收伞, “银行也是企业,需要控制风险。”南存辉表示,企业家要赢得银行的信任,除了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加强自身盈利能力外,还要看好负债表,守住“安全线”,“只有让银行放心,他们才会雪中送炭,而不会釜底抽薪。”。

  在一些企业家看来,重建信用体系需要顶层设计,这其中包括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为企业做出相应的担保,也包括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及增加司法力量、加快金融案件的处理、塑造公平的借贷环境。另外还有赖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

  (报道组 陈晖 张闯 曾荷绿 黄日聪 对本文亦有贡献)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探路金改,改革再发力 2014-08-12 浙江日报2014-08-1200013;浙江日报2014-08-1200017;浙江日报2014-08-1200018;浙江日报2014-08-1200019 2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