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淘文化网”为百姓提供文化精品——
海岛“淘”出幸福的歌
记者 吴孟婕 王娜
本报讯 这几天,舟山市青年越剧团团长陈艳萍的电话总是从早到晚响个不停,今年的演出计划已几近“无休”,但仍有不少社区文化员、企业工会负责人想开“后门”:“大家指定要看你们的戏, 一定要来啊!”
这样的场景,登陆舟山市文体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淘文化网”(tao.zswh.gov.cn),谜底即可揭晓:原来,老百姓的踊跃“点赞”,已经把舟山青年越剧团“推”上了首页的“民星”团队排行榜榜首,还包揽了“民星”节目前十名。
回溯这种幸福感,要把起点回拨到4月14日,全国首家文化买卖平台“淘文化网”正式开通的那天: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团队开起了“网店”,老百姓可以像“淘宝”一样自主点选喜爱的文艺团队和文体节目,政府则根据演出效果和群众满意度埋单,变“办文化”为“管文化”。
定海区岑港街道司前社区文化员沈晓金也是“幸福”的,她第一时间打开网站,为社区居民“抢”到了舟山市青年越剧团“百团百艺”进文化礼堂的节目,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确认信息。
没想到,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开演了,台下观众才坐了百十来个。在后台化妆准备登台的陈艳萍倒是气定神闲——她们的越剧小品《甄嬛外传》、越歌伴舞《军港之夜》可都是上过央视舞台的,不怕找不到“知音”;更何况,上一场演出后,随团配备的指导老师、来自舟山市文化馆的毛斌峰“手把手”教授了几个唱段,年轻的团员们受益匪浅,就等着露一手。果然,演出过半,观众越聚越多,一直挤到了音箱周围,叫好声不断。
长期以来,舟山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由行政部门下单、专业团队接单,虽然免费供给,但由于时间不“巧”、各地情况不一,往往“吃力不讨好”,部分偏远农村和海岛还成了“盲区”。老百姓到底喜欢看什么?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局长陆深海说,这是文化生产者、提供者始终思考的问题,放在如今互联网语境下,就是“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创造优质内容”。
通过基层调研,他决定围绕关键词“需求”和“优质”做文章:让老百姓获得选择权,为业余团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倒逼”机制激发专业团队的活力,并使政府公共服务资金支出更透明。于是,包括“百团百艺”进文化礼堂、“市民大舞台”文化惠民系列演出、“淘吧”、“走读昌国”文化遗产零距离体验活动等9个项目的“淘文化网”应运而生。网站运行一个月,即成交订单97笔,被服务单位确认“点赞”后,政府还发放每场3000元至8000元的演出补贴。每一笔,都是文化浪潮里“淘”出的乐音“叮咚”,敲打在老百姓的心上,共鸣声声。
“哦哟,噶亮的灯,‘地毯’变成‘大舞台’了……”这天傍晚,城东街道城北社区异常热闹,这是定海区一支小有名气的综合性公益文艺团体——美之声演唱团在“淘文化网”上首场成功交易的演出,虽说已是连续第5年送戏到此,却是设备最“豪华”、到场队员最多的一次。开场舞《十八大精神放光芒》、合唱《阿拉舟山人》、 情景剧《婆婆也是妈》……100多分钟精心编排的节目,令台下观众耳目一新,用团长曹杏娣的话说,“灯光一打,演员信心倍增,个个拿出了看家本领。”
而且这几天,曹杏娣、陈艳萍以及定海区白泉镇金山社区党委委员章涛一合计,还真的“创造了点什么”:在定海文化广场,美之声、青越、白泉镇的舞龙队与无锡市阳光残疾人艺术团进行了一场“友谊擂台”——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大家一起跳舞,一起比美,感觉真得很棒。”
这样的美,既构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又弥散着一脉相承的文而化之,就像江南到处都有的河溪湖泊一样,它是流淌环绕的,也是活态的,是可以饮用和洗濯的,也是可以清心养莲的。同样是舟山文艺骨干团体的定海区七彩舞蹈协会的“娘子军”们,报名参加了今年的《中国梦想秀》,在“一句话梦想”一栏,会长李敏红这样写道:“让全国观众知道阿拉舟山有个‘淘文化’”。
正如陆深海所说,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一步开放平台、打通资源、提升标准,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舟山市已有44家社会组织、文艺团队在“淘文化网”注册,参与服务人数近1500人,提供的节目达到383个(场)。针对市民需求,“淘文化网”已将电影放映服务纳入平台,下一个上线的是什么?“或许是图书借阅和培训,或许是文化艺术品交易,总之,要围绕‘人文素养’大概念设计产品,为市场化运作预留空间,真正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让群众各取所需。”在7月中旬的一次文化服务团队和需求单位座谈会上,陆深海笑道,“通过对后台数据库的交互转换、分析归类,一定会生发出无限创意和可能。”
这是赶海人的魄力,也是文化的自觉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