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专家支招公共场所防意外

会发现,还要懂应对

  本报记者 黄宏

  近期,公共场所突发安全事件不少。市民群众如何加强安全防范,防止受到意外侵害,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

  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就这一话题给大伙支支招。

  留心身边的异常

  “在公共场所,要特别留心身边的异常情况。”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安教授认为,很多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往往事先会有一些征兆,如果人们能注意到这些征兆,并且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就更有可能躲避风险。

  李安教授认为,在禁止易燃易爆物品入内的场所,如果突然闻到烟味、焦味,人们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作为一名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李安教授收集了这方面的很多案例。“比如说,在停下来时,有人提着沉重的包,却要紧紧抱住,不放在地上;一些很脏的东西,一般人会离得很远,如果有人偏偏靠着;在很拥挤的地方,人们往往会选择空一点的地方,如果有人紧紧贴着别人……出现这些状况,就要警惕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古话,现在仍然有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叶希善表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意外风险也容易发生。市民群众要特别留意危机,注意风险。

  “首先在心态上,不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指望别人出头。”叶希善表示,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一定要发出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不要错过时机。

  其次,叶希善表示,在走入陌生的场合,尤其是那些封闭的区域,一定要多加注意,多留意逃生通道的位置,注意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万一有事,心里就不会过度慌张。

  “虽然在现实中,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很低,但心里这根弦不能松掉。”叶希善说,对于防范意外受到的危害,心里防备最重要。

  技能训练不能少

  “一个人安全素质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遇到具体事件时,该怎么应对,还要靠训练。” 浙江警察学院金诚教授表示。

  金诚说,教育不能代替训练,当突发事件真正来临时,如果缺乏训练的体验,依然容易手足无措。“对安全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并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去,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金诚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安全防范体验馆,在里面进行一些模拟演练。在灾难来临时,市民才会从容地应对,因为他们已在模拟演练中经历过了。

  “这方面新加坡做得非常好,除了宣传基本的公民防范知识外,还设立了专门的公共安全教育体验馆,其中包括地震、火灾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场景模拟体验馆,在体验中增强了市民的逃生技能。”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专家支招公共场所防意外 2014-08-11 3576744 2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