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

  关键词:平凡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

  上一周,“鲁甸”无疑是个特别令人关注的热词。

  一场突然而猛烈的天灾,让这个位于云南东北部的小县城一时间成为无数人心头的牵挂。

  当然,牵挂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抬头看电视,有人低头刷微博,也有一群人,他们选择的是亲赴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间救援者”。

  对,就是这个名字。他们平凡如你我,有的是台州的公务员,有的是杭州的医生,有的是宁波的白领,有的是嘉兴的律师……即使有幸作为记者,可以比读者更接近这些平凡却不普通的人们,但在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还是他们的网名,甚至有些人的真实姓名也无从知晓。

  “能尽我们的力量,为灾区做点什么才重要。”有民间救援者这样说。

  地震发生后的一周,我们见到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

  鲁甸县龙头山镇的18位受伤群众不会忘记:8月6日那天,是宁波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用肩扛徒步的方式,把他们送往光明村的交通站点,让他们得以尽快前往医院治疗。

  火德红乡偏远村落的村民不会忘记:8月7日这天,是浙江公羊会的专业医生志愿者们,驾驶着摩托车深入各个村落,为他们提供紧急的医疗服务。

  龙头山镇光明村4舍、20舍、21舍的1500多位村民不会忘记:是浙江东阳志愿者楼峰带着他的同伴们跋山涉水送来大米和蔬菜,让5天没有吃上一口热饭的他们,终于在8月7日的傍晚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我们翻山越岭,绝不是来看风景。”有民间救援者在网络日志里这样写。

  滴水公益志愿者七七是我联系到的第一个赶到鲁甸的浙江女志愿者。电话那头的她声音干脆利落,给我感觉特别热心、特别有精神。直到8月9日晚上,在朋友圈里读到她的第一篇灾区日记,我才知道鲁甸地震那天,她刚出院一个星期。

  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但七七还是马上收拾了行李,敲开父母的卧室,和当年去玉树一样,说:“妈,我得去一线!”

  我无法知晓,每一个奔赴灾区的志愿者出发背后的故事。但是,从每一条新闻的简单字句背后,我知道,他们的出发概莫能外:多有不便,却又简单干脆。

  这条路并不好走,30多个小时的日夜兼程、3天没有脱鞋休息、一整天没有吃上饭、徒步10小时……这些从志愿者嘴边听到的轻描淡写,多少可以拼凑出前线救灾的艰辛画面。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这群民间救援者的义无反顾。

  他们到底图什么?我试着找寻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从媒体的报道里或者他们自己的网上记录里终于翻到一些,有人说,“受助者的一个微笑、一滴眼泪、一声感谢、一个拥抱,给我最真实的生活希望。还有人说,用我自己的行动能感染影响一些人,就够了。……看来看去,几乎都是这般朴实简单,一如他们的出发。

  于是,在这个落笔记叙这群可爱的人的夜晚,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自汶川地震以来,这个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其间对于他们行动存在的问题和生存困境多有讨论,有人来,也有不少人离开,难得的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一直坚持了下来。

  因为他们的坚持,每一次灾难的现场,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奋不顾身的背影,给予政府不少支持,给予受助者一臂之力。但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坚持,给了这个世界多么必需的向善力量。

  他们让我们相信,虽然人与人之间并不相识,但可以有重于泰山的信任,我们答应送来粮食。好,等着,我们自己一天不吃饭,也一定翻山越岭给你们送来!

  他们让我们看到,爱有付出,也终会得到回报。有志愿者说,去年余姚水灾他们得到过帮助,所以这次他们来,不仅仅是他们来,是代表余姚所有人来报答这份情!

  他们更让我们明白,这种感情和行动,朴实无华最动人。这次救灾,他们井然有序,进退有度。有救援队接到任务参加72小时生命救援,于是他们昼夜无休,倾力而为,任务一旦完成就默默撤出,为后续力量的进驻腾出空间。

  这个8月,灾难频发。所幸,有一种感动来自平凡,有一种力量来自无私,有一种情义来自群体,给人们向上的力量和勇气。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有一种力量叫感动 2014-08-11 浙江日报2014-08-1100009;3580547 2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