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6月不良贷款余额1356亿元,不良贷款率1.96%
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张薇
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张薇
本报讯 浙江不良贷款反弹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银行业运行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浙江银监局数据显示,6月份,浙江不良贷款余额1356亿元,比上月减少106.5亿元;不良贷款率1.96%,比上月下降0.17个百分点。
一些原来不良增速较快的地区,如温州、湖州、嘉兴和衢州等上半年不良贷款均实现“双降”;其中嘉兴和台州不良率分别只有1.02%和1.03%。此外,部分地市采取多项有力措施防范化解“两链”风险,取得了明显成效,据调查,温州风险担保圈个数和涉及银行信贷金额,比年初均呈下降趋势,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呈现企稳态势。
近一两年来,浙江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为外界所关注。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浙江银行不良贷款波动?怎样看待目前不良状况?不良贷款如何化解和提前防范?笔者采访了浙江银监局等部门。
多因素影响不良走势
除了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之外,浙江银监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浙江不良贷款变动还与经济调整和转型,影响到利益格局划分,产生的经济转型期阵痛相关,在担保链、民间借贷等关联性因素扩散放大效应的作用下,导致我省银行业资产质量出现波动。
周期性因素方面,外需萎缩未发生根本性好转。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使得浙江较易产生区域内的外向型风险;加之浙江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全国占有很高的比重,因此,世界经济金融周期性低迷对浙江的影响和风险传递性都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结构性因素方面,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持续暴露。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但产业层次不高。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外需的急剧萎缩,浙江经济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不断暴露,船舶、海运、光伏等部分周期性和产能过剩行业以及一些产业层次较低的制造业进入相对过剩状态,风险持续暴露。浙江转型升级力度持续加大,在大力引导创新驱动的同时,日益加大环境、要素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部分环保标准不合格企业面临关停风险。这些企业的关停对自身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构成一定冲击。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企业因涉足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问题,或因卷入担保链出现代偿风险。一些企业在“转型无门、升级无路”的困境下,盲目进行跨行业投资,甚至不惜融入高息民间资金用于支撑房地产、光伏、矿产等高风险项目的投资需求,最终导致资金链问题。此外,浙江企业一大信用特征就是互保、联保盛行,导致风险相互传递。
另外,一些银行机构经营粗放,信贷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也是重要原因。
不良贷款总体可控
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虽居全国各省市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总体资产质量仍是较高的。尽管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浙江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上升反弹,但与国际知名银行相比,浙江不良贷款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12年9月末数据为例,浙江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54%,与国际公认的3%这一良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相比,浙江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良好范围。
浙江不良贷款与拨备计提和盈利相比,总体仍处于可控范围。不良贷款率的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本身并不是银行的经营目标,还应和相关收益率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今年1至6月,全省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远低于同期利润。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持续加大,6月末全省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银行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的用于弥补损失的准备金)2021亿元,比年初增加219亿元;拨贷比(贷款损失准备与贷款总额的比率)为2.93%,比年初上升0.17个百分点,高于监管标准要求。以上数据均表明,浙江银行业具有良好的风险抵御能力,完全有能力消化现有的不良资产。更为重要的是,不良贷款不等于是损失贷款,不良贷款率不等于是损失贷款率。从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的实际效果看,浙江目前不良贷款损失率为0.13%,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
积极化解“两链”风险
目前我省正从规范银行授信业务、减少担保链条、促进企业合理融资等,加快推进不良贷款处置。
针对“两链”风险中暴露出银行授信审批中的一些问题,去年以来,浙江银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授信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规范浙江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授信业务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督促银行业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简化互保联保关系,强化对借款人自身风险的评估,更加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企业间互相担保的依赖,从源头上减少担保链条。
我省还积极推动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信贷期限结构、区域结构以及行业结构均得到优化,保持银行业信贷规模合理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6.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461亿元,同比增长9.1%,与我省经济增长情况以及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基本匹配。从期限结构看,6月末,全省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同比上升13.7个百分点。贷款期限长期化趋势明显,表明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比重上升,企业的银行融资稳定性提高。
此外,全省银行业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信贷,调整和压缩造纸、印染、制革等落后产能行业信贷,加大对节能减排以及技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省还引导银行业与困难企业同进共退、共渡难关。建立行业协会主导的困难企业会商帮扶常态机制。为防止单家银行压贷抽贷导致其他银行债权风险扩大,温州银监分局于2014年4月率先推动该市银行机构达成“风险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处置自律公约”和“同进共退自律公约”两项自律公约,监督银行对符合条件企业同进共退提供续贷支持。对于新出现问题的企业尤其是担保企业,指导督促银行业落实“三个不得”的要求,即不得简单地向担保企业平移贷款,不得简单地以涉及担保圈为由提高担保企业信贷标准,不得简单地压减担保企业贷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