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智”造一流发展平台

杭州高新区(滨江)为信息产业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文/余小平 宋桔丽 戴睿云

  在长河路上新建成不久的大楼里,坐落着我省信息产业单体产值最大的企业之一——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华三通信。在业外鲜为人知的华三,经历了在杭州高新区(滨江)11年的发展嬗变,不仅成为国内IT业的领军者,还成为思科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华三的辉煌,离不开杭州高新区(滨江)默默的支持。华三落户该区以来,高新区(滨江)除了对其在研发和人才上一如既往地支持外,华三今年新落成的大楼,也是区政府投入11亿元为其量身订制的。

  在短期的回报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间,高新区(滨江)果断选择了后者。在创新为核的信息经济时代,向着“智慧e谷”目标前行的高新区(滨江),用智慧的政府服务,为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平台与环境,发挥了我省创新驱动的核心载体作用。

“智”造一流发展平台

  放眼世界,除了硅谷,最好的高新园区就在中国。而中国高新园区的行列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已跻身第一方阵。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将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区合并后,不仅是高新产业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地方党委、政府按照开发区模式运作,多局合署办公,例如高新区(滨江)住建局就整合了建设、规划、环保、房管、绿化、公交、电力、人防等职能。在高新区(滨江),与政府打交道更加高效简便。

  多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产业导向的欢迎,不符合产业导向的,投资再大,也坚定地拒绝。同时,该区借助杭州市区县协作机制,推进产业链在全市的延伸与整合。全国安防产业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的生产制造部分,高新区(滨江)牵线搭台,引至了该区的区县协作县——桐庐县,引领当地制造业升级;企业的研发和销售部门依然在高新区(滨江),并搬入了物联网产业园的新大楼,继续壮大。在关键节点得以扩张,海康威视预计在2年内产值可破200亿元。

  物联网园区、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近年来,该区的大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里,为以“人脑+电脑”为特色的信息产业“腾地方”。近日,该区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杭改十条”再创高新区(滨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实施方案》,其中就包括建立土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坚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以智慧安防、智慧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政务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针对信息经济的精准“微刺激”还有更多。根据实施方案,该区还将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实施物联网产业园投资项目“化零为整”审批试点;试行招投标(采购)制度改革,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为牵引,加快促进“信息经济”在高新区(滨江)率先应用、率先示范、率先发展……

“慧”聚一流创新主体

  在这里,一年、两年甚至四五年不产生效益没有关系,只要认定你掌握了符合高新区(滨江)产业导向的关键技术,政府会宽容你一时出不了成绩。在这里,让政府建楼、跑腿没关系,只要你能集聚国内国际一流人才,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政府会为你定制服务……

  有人说,这就是高新区(滨江)打造的类硅谷的生态环境,一个高容错、广胸怀、志存高远的创新创业环境。信息经济时代,高新区(滨江)立志把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拥有长久话语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正因为此,这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全球一流人才和企业平台落户的乐土。占地300多亩的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是该区最大的单个供地项目,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整个华为的服务器研发中心,集聚了3300多名高技术人才,未来计划容纳1万人。为了保障研发中心的良好运行,比如需要4个变电站同时供电,区政府工作人员多次跑到有关部门沟通。高新区(滨江)的出发点是,除了这样的创新平台,谁可以集聚那么多国内一流技术人才?

  这里,集聚各类留学回国人员4000余人,近千人创业;这里,拥有3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74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目前仅重点信息经济企业就有200多家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荣、融合互补的产业集群,形成产值近千亿元的信息产业。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高达14%,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10余个国家级基地落户于此,中控等10家企业技术中心跻身国家级,还引进了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三星电子研究院等一系列全球尖端的企业研发中心。

培育一流“天使”、“伙伴”

  许多梦想在这里成真,更多梦想选择在这里起航。

  安恒信息、聚光科技、英飞特电子……海归团队抱着自主创新技术和远大理想归来,在这片最合适的土壤已初尝成功滋味。在他们的初创期,政府就像“天使”投资人、创业保姆,总在关键时刻给予资金、政策扶持,让他们得以腾飞。“就像安恒发展初期迫切需要办公房时,区政府租来房子让我们使用,伴我度过最筚路蓝缕的时期。”从硅谷回来创办安恒信息总裁范渊说。

  越来越多一流的海归人才、国内高新技术人才,带着一流的技术和项目纷至沓来,为创业者护航、导航的孵化器也不断成长。政府层面,打造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从针对尚未注册公司的“-1到0岁”科技创业项目的“高新创业苗圃”,到科创中心,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不一而足。此外,一大批由创业成功者、科技中介、传统企业创办的民间孵化器,如海邦创新工场、“5050”加速器、华业科技园、万轮科技园等,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天使”和“伙伴”的角色。

  随着一流人才和项目的步伐,社会资本也应声而至。如今,这里活跃着140余家国内外投资、担保和科技中介机构,40余家风投公司。今年,该区还将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多层次融资渠道建设,打造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以科技金融支撑科技创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智”造一流发展平台 2014-08-07 浙江日报2014-08-0700012;浙江日报2014-08-0700016;浙江日报2014-08-0700014;浙江日报2014-08-0700017 2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