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温州构建留守儿童暑期安全守护网

春泥“扩容”更护花

  本报温州8月5日电

  记者 聂伟霞

  温州藤桥镇岙底社区江池村12岁的郑凯,今年暑期生活有了新的选择。他可以到两公里外的呈岸村“春泥乐园”度暑假。“‘春泥乐园’里活动可多了,场地也比我们村的大,还有我最喜欢的画画、毛笔字。”

  岙底社区共有12个行政村,去年,“春泥乐园”已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大部分村都是“空壳村”,在推进“春泥计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资金、场地、师资的问题。

  今年,温州创新“1+X”模式,构建“春泥计划半小时服务圈”,有效破解了“春泥计划”推进过程中遭遇的资金、师资、场地等“三缺”问题,为城乡留守儿童暑期安全编织了一张守护网。

  “我们村的‘春泥乐园’建成好几年了,至今还是设施简陋,开放时间不正常。”江池村村民说。而邻村呈岸村十分重视“春泥乐园”的建设,近年来筹资10多万元,把村里200平方米的仓库进行了改建,并长期聘请退休老师,开设了美术、劳技、艺术、音乐等丰富的课程,成了远近闻名的“春泥乐园”。“周边邻村的家长和孩子都很羡慕,但以前不是本村的孩子不接待。”呈岸村党支部书记姜玉杰说。今年,村里的“春泥乐园”增加了设施、活动内容,打开了原本封闭的大门,向周边十多个村的孩子免费开放。

  “在农村,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大型的‘春泥乐园’存在着难度。今年我们整合资源,重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由此惠及周边村庄的孩子。”温州市文明办主任丁柏强说。

  “1+X”模式打通了村与村原本封闭的“春泥通道”。其中,“1”就是以一个村的“春泥乐园”为中心,“X”就是让周边十多个村的孩子都可以来活动,资源共享。

  同样,在龙湾区蒲州街道元庄社区安心公寓的“春泥乐园”,13岁的张文娟正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她开心地举着挂在脖子上的一张“春泥卡”对记者说:“这张卡就是通行证,街道任何一家‘春泥乐园’,我们都可以免费入内。”安心公寓“春泥乐园”是今年新建的一家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活动乐园,社区整合资金60万元打造了这个儿童快乐之家。凡是蒲州街道范围内各社区的孩子,报名登记后领取“春泥卡”,都可以凭卡免费参加活动。

  近年来,温州的“春泥计划”实施点还延伸到了城镇社区和企业,成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的暑期快乐之家。景山社区是外来民工集聚区,共有500多位外来民工子弟。为解决孩子们的暑期安全问题,3年前,社区腾出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建起了“春泥乐园”,开放时间从上午8时持续到下午4时30分,暑期则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来陪伴。

  去年开始,来“乐园”度假的外来民工子弟越来越多,100平方米的空间显得狭小。今年,温州市文明办适时推出的“1+X”模式让难题迎刃而解。景山小学就是社区新开设的活动点之一,校长陈松海介绍,今年暑期,学校加盟社区“春泥计划”,向外来民工子弟打开校门,孩子们可以到学校打篮球、学管乐。每天这里就有近200多位外来民工子弟来活动。

  此外,“1+X”模式还破解了志愿者缺少的难题。“‘1’就是1个志愿者,‘X’就是志愿者到相关联的多个‘春泥计划’点担任辅导老师,成为流动的志愿者。”丁柏强介绍。

  上午9时,在景山社区将军村“春泥乐园”里,60多岁的瓯海老年大学关工委主任宋玲华,正在给20多个孩子举行成人礼。宋玲华边擦汗边说,上完这堂课,她还要到其他活动点的道德讲堂给孩子们讲课。“今年,我不但是将军村特聘的老师,还是十几个点的流动志愿者。‘1+X’后,‘春泥乐园’变大了,我的课堂也变多了。”宋玲华觉得每天过得很充实。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春泥“扩容”更护花 2014-08-06 3574330 2 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