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下沙: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示范

  下沙: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示范

  文 朱凤娟

  好的城市

  新的优势

  城市是什么?对于步入城镇化进程的我们来说,城市是砥砺奋进的坐标,是现代文明的站点,是幸福生活的梦想。

  宜居宜业,是身居城市的居住者发自内心的渴盼。而建好一座城,犹如走好一盘棋,需要在众多路径中,寻找到一条最为合适、便捷的路径。

  有专家称,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承载、建设和发展城市。换句话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城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和人口进行合理的融合与提升,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把视野放得远一些,我们发现,如今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在产城融合的助力下,正在完成从单一工业园区向宜居宜业新城的华丽转身。产城融合度高,城镇化进程则快,城镇化水平则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比较高。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下沙的创业氛围,因为在这里,他们甚至可以不可思议的实现“零成本”创业;他们也喜欢下沙这座新城,因为众多商业“大腕”纷纷抢滩入驻这里,让他们对这块热土的未来充满信心。的确,在这片曾经的滩涂上,经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余年的艰苦奋斗,一座以现代化的工业经济为主导支撑,现代服务业协调加速发展的现代新城正在崛起,而新一轮的改革蓝图也正在大刀阔斧地描绘之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中央、省委和杭州市委的决策部署既充分体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推动产、城、人的高度互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当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功能定位已由单一的工业园区开始向集工业园区、高教园区、杭州副城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新城转变,面临着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业集聚尚未形成、配套功能不够完善、生态环境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应对困难挑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加快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努力再创开发区率先发展新优势。

  【智慧引领】

  劲风满帆扬启新航

  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深知,必须以更高标杆、更高要求、更高水平,把发展智慧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努力建成全市智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领跑区和智慧物流应用带动区,力争成为高端集聚、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智慧经济先行区,不断实现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争先进位,引领“下沙之路”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与时俱进、与日俱宽。

  创新驱动力——两港齐翼

  围绕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深入推进“东部人才港”、“东部科技港”两港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做优创新平台。加快东部产学研示范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江东创新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对闲置土地和厂房进行改造转型,着力构建集孵化、加速和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体系。

  集聚创新要素。以领军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层次高、项目水平高、产业化程度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三高一促”型创新人才团队,为智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引进高端人才、强化研发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综合竞争力——产业集聚

  围绕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增强产业后劲,实现产业的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大企业“572”培育计划,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支持优势企业实现产品、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围绕培育壮大亿元企业队伍,全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潜力型企业上规模、快发展。

  持续增强产业后劲。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紧盯“三个500强”及行业领先,全力引进龙头旗舰项目和产业链项目,加快打造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构筑完整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加快拓展产业空间。按照符合产业发展、符合园区定位、符合副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势推进八大功能区开发建设,切实抓好要素保障、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加快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和项目建设,加快江东市本级区块建设步伐,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城市承载力——功能完善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提升副城综合承载能力。

  优化完善交通网络。以“交通治堵”为突破口,坚持设施建设、公交优先、秩序管理、疏堵结合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在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接轨地铁、企业、商住设施以及学校医院,进一步完善区内公共交通体系,不断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积极促进民生改善。按照惠民利民的原则,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推进教育强基、医卫利民、就业促进、职工素质提升等民生保障工作,加快各类民生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根据促进副城建设、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符合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健全完善引进、培育和激励政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环境保障力——生态优化

  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深入实施“美丽东部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优化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着力提升“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生态功能区品质。

  推进节能减排。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力度,大力推广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强化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管理,继续加强塑料橡胶、纺织化纤、食品饮料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加强环境治理。围绕五水共治、大气整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河道黑臭、污染偷排、违法建筑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智慧环保监管效能,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整治力度,督促企业加快环境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大对影响市容市貌行为的整治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的“五化水平”。

  【两美下沙】

  叩响城市幸福之门

  下沙的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在政策效应递减的趋势下,如今的开发区已不能依靠政策推动发展,在未来,它们应该如何继续担当区域“领头羊”的作用,继续创新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下沙正在用实际行动交出满意的答卷:

  下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五次全会和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杭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市新型城镇化暨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集聚领先、产城融合”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大引擎驱动、大产业培育、大平台构筑、大环境优化”四大工程,以推进两港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完善功能配套、强化生态建设为主抓手,加快推动“园区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和环境保障力,着力形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努力建设生产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产城融合型现代化新城,争当全省乃至全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示范区和先导区。

  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引擎,牵引力越大带动力越强。实践表明,只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城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高地;只有提供良好的城市服务环境尤其是创建功能完备、优质高效的园区发展平台,才能集聚更多的优势产业和更优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更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其次,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城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以产城融合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应该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沙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事实证明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触摸到、感受到、享受到生态文明,才能不断提高民生幸福质量。

  此外,必须以改革创新释放产城融合发展红利。产城融合发展对城镇规划理念、发展方式、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深化改革创新,才能破解难题,赢得发展。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攻克不了的难关。

  ·链 接·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改革目标: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国千”、“省千”和市“521”计划等领军型人才100名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3%,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创新型开发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发展提升水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5亿元以上企业达70家,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生物医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

  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到2015年,新建成投用现代服务业项目260万方;新建成投用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9所;基本形成“15分钟卫生服务圈”;累计开通公交线路达到30条以上,出租车投放量达到400辆,公共自行车站点达到200个。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有序,宜业、宜学、宜居的城市特色充分彰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小于1千克/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1千克/万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60%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3%以上,“低碳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下沙: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示范 2014-08-06 浙江日报2014-08-0600009;浙江日报2014-08-0600014;浙江日报2014-08-0600011;浙江日报2014-08-0600012;浙江日报2014-08-0600015;浙江日报2014-08-0600016;浙江日报2014-08-0600019;浙江日报2014-08-0600017;浙江日报2014-08-0600018;浙江日报2014-08-0600021;浙江日报2014-08-0600025;浙江日报2014-08-0600026 2 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