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合办研讨沙龙
浙江工业:开启发展新路
记者 刘乐平 通讯员 于真
记者 刘乐平 通讯员 于真
工业是经济的重中之重。工业稳,则经济稳。
当经济“新常态”来敲门,浙江工业也必将开启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如何看待工业发展质量提升与数量增长的关系?如何看待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日前,本报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举行“浙江工业发展路径”研讨沙龙,试图为正处于转型期的浙江工业,厘清一些产业发展的现实线索。
质与量——
两者兼顾重在提质
过去三十年来的发展,浙江工业形成了自己的底色:以民营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上以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轻工业为主。“尤其是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竞争优势。”省经信委巡视员郑一方说。
景随时变。“首先是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新一代打工者不愿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再一个资源结构的变化,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 郑一方认为,这些原因倒逼着浙江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徐剑锋把浙江与台湾作了一番比较,他的结论是,过去浙江工业飞速增长,是因为浙江可以不断借用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以前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对此,省政府办公厅工业处处长杜华红的判断是,“浙江工业又重新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过去由外部需求强烈拉动的经济增长已经改变。
“新常态更多的是质的问题,宣告了三十年来量增规模的做法,可能到此告一段落。”杜华红认为,用“新常态”的视角来看,浙江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是不错的。首先是工业的结构在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增速远远高于面上的增速。此外,新产品的产出率远远高于工业增速,特别是通过机器换人提升劳动生产率。
杜华红认为,进入到“十三五”,考虑工业发展的路子,一个大基调,要在兼顾量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工业质的提升。“这就是浙江工业下一步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与旧——
融合发展大有空间
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作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何谓新兴产业?徐剑锋提出:“只要是能带动新兴消费的产业就是新兴产业,就是应该值得鼓励发展的产业。”他认为,新兴产业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技术研发。
对此,郑一方提出,浙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有四个原则:这个产业在浙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能为它提供产业发展的条件,具备广阔的产业发展市场前景,此外,还应当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军也认为,浙江的工业制造不会平地起高楼,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始终抱有自己的定位。“不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不是对立的,融合发展才是出路。”
作为再典型不过的传统行业代表、湖州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认为,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不要忽略传统产业,否则就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凌兰芳以英国立顿红茶为例,“英国不产茶,却把茶做到世界第一。湖州的绸缎产量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多,却没有多少名气。”
如果得妙笔点化,传统产业也能焕发新的活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施放认为这支笔应该是“集成创新”,“传统企业思路要更宽广,从技术创新,特别是挖掘文化含量这两个方面去增加附加值,传统企业还是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黄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绍兴,黄酒这一被称为“长”在水里的绍兴特色产业,正在向生命健康产业转型。记者曾在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酒厂采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致力于对酒糟等废弃物进行分析、提取及产品开发,变废为宝。“日本有不少化妆品,原料就是酒糟里的提取物。”
“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关注,就是所谓的柔性生产、差异化生产。”徐剑锋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入,将推动工业制造模式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定制化众包生产等方式演进。
而在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看来,“两化融合”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桥梁,信息技术要在生产、制造、销售全覆盖。
上与下——
善用产业链思维
目下,辗转国外投资办厂的浙江企业逐渐增多。最近我省一家纺织企业决定去美国投资办厂,因为算上资金成本、能源成本、配件成本、清关成本等,国内的单位产品成本已经略高于美国。
“这一点也不奇怪。”陈建军说,产业的环节是全世界的,中国能够在世界一体化当中找到位置,就是因为发达国家把它的产业链制造环节都转移到中国来。
“一定要具有产业链全国布局的概念,一定要跳出浙江省发展产业,一定要跳出产业发展产业链。”陈建军以丝绸业为例,上游是丝的质量问题,不抓丝的质量,丝绸是做不好的。
往产业链的上游去,这曾经是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手段。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认为,产业链要“适度上游化”,不能所有的企业都往上游发展。但是,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产业链的方式培育大企业。
兰建平举例说,温州某知名鞋企,一年销售2200万双鞋,自己只做了800万双,剩下的1400万双哪里来的?从外面的小企业买的。“先从供应链入手,然后形成非常好的产业体系,如果把这做好了,那对带动大量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你技术输出,品牌输出,管理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