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请记住郭美美
朱 玲
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此刻我们都该记住郭美美,让反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美好正直的情怀终将战胜丑陋贪念,不留给恶欲一丝残存空间。
这一刻,请记住郭美美
8月4日凌晨,这注定是一个不眠夜。从新闻头条的更新频率,便可知晓舆论焦点的灼热程度。云南鲁甸地震,生命救援争分夺秒; 昆山工厂爆炸,事故调查实时跟进;郭美美涉嫌赌博罪被刑拘,多家媒体凌晨发布案情始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发布多条微博,表示“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云南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
与前两条重大新闻相比,郭美美案既非政经国事,也不涉及百姓安危,甚至还略带八卦色彩,但就是这个不算新的话题,经过数小时舆论疯狂发酵,已登顶多家新闻网站头条位置,人气之“旺”,不输当年。
回顾这位90后“网络红人”的成名史,2011年那一行无中生有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微博身份认证,为其招来唾骂,也助其开启丑闻加炫富的蹿红模式。但事实证明,不作死就不会死,无底线博出位、捞名利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自甘堕落,正如有人评价:“无耻开启可耻收尾”。时至今日,泡沫破灭,原形毕露,郭美美带着手铐面对央视镜头向众人忏悔,如说她是自食其果,那么当初受其牵连,深陷信任危机的红会确实应当大声喊冤:我们与郭美美毫无瓜葛!
但纵使郭美美悔称想还红会一个清白,纵使中国红十字总会官微连发数条微博,批判郭美美的丑陋面目,并抛出与其划清界限的声明,控诉其带来的巨大损失,是不是大众心中那杆秤就会向着红会倾斜?
答案似乎没那么简单。当前,郭美美案件中的一些细节依然疑云缭绕,“中红博爱”与红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利益关系?“2.6亿赌债”等恶意网络炒作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强大”幕后推手?声称从事价码高达数十万元的性交易, “一夜暴富”何以这么容易?除却部分人非理性的围观、谩骂,人们对于案情的种种追问,是一种监督,也是一种呼声,希望郭美美案能一查到底,希望真相能进一步大白于天下。
此景一同三年前,红会因郭美美炫富事件被卷入舆论漩涡, 连下三道声明,却激起更猛烈的质疑, 公众一再追问事实真相,红会被动不堪,公信力跌至谷底。事实证明,仅靠“声明”挽回不了红会的声誉,三年前不能,三年后依然不能。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郭美美这场闹剧中,其实真正的主角是红十字会,人们对于郭美美的猎奇式“审丑追捧”终会淡却,但对于红会的信任危机却不会随着时间“消逝在风中”。事实上一直以来,红会的反应都令人失望至极,躲避在纷纷扰扰的各类爆料背后,始终未能作出积极的正面回应,更不谈从体制上建立信息公开体系,自我革新。这些年来,红会管理上的各种混乱、善款账目的不清不楚饱受诟病,即便多成立了一个身份不清的社会监督委员会,也难以挽救公信力,可谓积重难返。
同样,消费过郭美美丑闻的那些媒体,是否也该觉得羞愧?郭美美的“炫富”,成为个别媒体博来眼球的“独家爆料”,对其丑闻与谣言的追逐,是对民众窥私欲的迎合,是社会责任与理性思考的丧失,是对郭美美们依靠坏名声出名的推波助澜,更是对恶俗文化的助推和纵容。
不要急于忘记郭美美,更不要将教训一并囫囵略过,只有记住了、反思了、改正了,才有资格谈遗忘。历史不会撒谎,这一刻,红会应当记住郭美美事件给其带来的公信力重创,给慈善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在反思中向着建立阳光、透明、公开的慈善体制努力;政府部门应当从中总结经验,尽量在第一时间重视并查处违法行为,并向公众澄清事实真相;媒体与大众也应有所反思,对“假恶丑”现象的恶俗追捧与炒作,不仅会助长“坏名声”的嚣张,更模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失去了善良真诚、脚踏实地等最质朴也是最可贵的价值坚守。
郭美美被起底,舆论喧哗。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此刻我们都该记住郭美美,让反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美好正直的情怀终将战胜丑陋贪念,不留给恶欲一丝残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