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美国咽苦果
贺文萍
2014年的中东之夏除了烈日,更有硝烟。不仅反政府伊斯兰极端组织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不断升级的新一轮巴以军事冲突也在不断刷新4位数以上的死亡名单,强人倒台后的利比亚近期安全局势更是迅速恶化,以致美、英、法等国纷纷关闭使馆,撤出外交人员。7月27日,就在约150名美国使馆人员在F-16战斗机和80名海军陆战队员的重兵保护下撤离后的同一天,23名埃及劳工在的黎波里被炸身亡。
利比亚的此轮冲突表面看来源于利比亚最大两派民兵武装——津坦民兵和米苏拉塔民兵为争夺首都的黎波里国际机场的控制权而爆发的火拼和激战,但其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地方武装及其政治领导人对议会选举席位及政治安排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后所宣泄的不满和愤怒,但同时更充分反映出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乃至整个中东政策的失败。美国一方面声称,要在困难时刻“坚决支持利比亚人民”,帮助利比亚走上宪政和民主之路,但另一方面却在枪炮声中脚底抹油,丢下利比亚撒手不管。对此,就连美国国会重量级民主党议员——众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罗伊斯和众院情报委员会负责人麦克·罗格斯也认为,利比亚的乱局表明美国在利比亚的外交和情报工作完全失败,美国外交人员的缺位将使利比亚重获政治稳定的努力更加困难。中东学者和媒体也尖锐指出,利比亚、伊拉克等国的现状警示着所有中东国家,外部力量干预国家内政注定没有好结局。沙特《中东报》的评论认为,“美国不考虑中东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味推行西方模式,打破了中东政治平衡与战略平衡,给中东地区留下一个又一个混乱的国家,并使得该地区成为恐怖主义的重灾区。”该报评论还认为,“阿拉伯之春”来势汹涌,在短时间内席卷西亚北非多个国家,然而最后却以经济衰落、社会分裂而结束。既没有建立现代民主制度,也没有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更没有向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所谓的“希望的春天”已变成“沮丧的冬天”。
从阿富汗、伊拉克到叙利亚、利比亚,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以反“暴政”和争“民主”的旗号扮演着挑起战争、推翻强人的“救世主”角色,但也总是在摧毁、破坏和“解构”后,却无力收拾残局,更无力应对从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来的极端主义、宗派主义、恐怖主义等一系列的“魔头”。正如英国《卫报》的评论所言,“外交官们从的黎波里的撤退让美英法等国颜面扫地,因为正是他们3年前主导了北约针对卡扎菲的军事行动,也正是他们宣告自己帮助利比亚实现了‘民主’。如今,还是他们从这个已经乱作一团的国家狼狈退出”。
的确,利比亚的乱局充分说明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不仅远未迎来“民主”与“自由”,而且连最基本的稳定与安全环境都没有保证。自从卡扎菲政权倒台后,利比亚乱局在过去三年里几乎从未停止。各地民兵武装并不理会利比亚过渡政权的行政指令,执政当局对地方武装的整编也遭到强烈抵制。记得卡扎菲曾说过:“没有我的利比亚将走向分裂!”如今,战争结束3年后的利比亚仍面临武器泛滥、分裂危险、经济停滞、政治腐败等诸多挑战,仿佛应验了此前悲观论者甚至是卡扎菲的预言。
美国此次匆忙关闭使馆和撤出外交人员还可以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012年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另外3名美外交官在班加西的反美抗议中遇袭身亡事件迄今仍在美国华府的政治圈中发酵。当时,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就该事件发表讲话时自问:“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当时也发表评论称,“一名帮助解放班加西的美国外交官(遇袭身亡的史蒂文斯大使曾大力支持利比亚国内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反叛活动及范围更广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是推翻卡扎菲的关键人物),数月后死于这座城市的居民之手,这不蒂是一个‘悲剧性讽刺’”。从大使遇袭身亡到此次匆忙闭馆和撤员,中东乱局的注脚是美国在该地区用强力推动所谓民主化变革以及亲以外交政策的失败。美国正在以血的代价吞咽这一“革命”结出的苦涩“果实”。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及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