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本报记者 阮蓓茜

  深呼吸,是否能闻到丝丝甜蜜的味道。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恰逢周末,节日的气氛更浓了。在刚刚过去的休息日里,有人忙着秀恩爱,有人忙着搞浪漫,有人忙着来告白。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无数人相拥月下,互诉衷肠,然而,有一个拥抱迟到了整整70年。永嘉95岁的抗战老兵潘志山,70年前在福建与当地女子张碎玉结婚生子,但后来两人失散了。年迈老兵的最后心愿就是找到他的妻儿。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七夕”这一天,他们相拥而泣。妻子见到老兵时没有抱怨,只说了句:“你为什么这么迟才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少新人选择在七夕这一天定下终身。杭州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余杭区以及萧山区的婚姻登记处,等待扯证的队伍一直排到了门口。据统计,“七夕”当天杭州城区办理婚姻登记手续750对,是平日的3倍。

  当我们沉醉在鲜花美酒的惊喜、心醉神迷的情话、电光石火的浪漫中时,有另一群人,却用琐碎的日常、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在爱情长河里,平平淡淡的陪伴才是这个中国情人节里最长情的告白。

  宁波鄞州区高桥镇岐湖村村民余亚飞的“七夕”,和过去32年里的每一天并没有不同。早上醒来时,电饭煲已经冒着热气,丈夫余训华扶她下床,背进卫生间洗漱。吃完早饭,丈夫又把她背起,侧着身,通过昏暗狭长的楼梯,放到摩托车上,带她上班。30多年前,余亚飞因产后并发症导致残疾,丈夫就每天背她行走,甘当她的腿。这个男人说,他已经习惯了妻子的陪伴,她在身边,好好的,哪怕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他干起活来都会觉得踏实。

  人们总给“爱”写下各种注脚。其实有时候,它很简单:有个人,直到最后也没走。长长久久、不愠不火、不离不弃的陪伴,才是一份最好的爱。

  杭州和睦社区一栋老旧的公寓楼里,86岁的陈加兴和84岁的舒士祥,这对结婚超过60年的钻石婚夫妇,这样度过他们的“七夕”:舒奶奶拿着平板电脑,起劲地玩游戏,而陈爷爷坐在一旁陪着。

  陪伴,是“针线闲拈伴伊坐”。60多年的光阴浸润在柴米油盐里,这对平凡夫妻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时间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皱纹,也将他们的爱情打上了一辈子的烙印。“我们的结婚证已经找不到了,但始终记得老头子刚看到我时,那种开心的神情。”舒奶奶回忆起相伴的岁月说:“从来没想过分开,吵过就和好了。”

  的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懂、我来、我能更为弥足珍贵的,是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依然有人默默相伴。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4-08-04 3571756 2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