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则,不再高大全
翁浩浩
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没了“热爱人民”和“见义勇为”等内容,却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等条款。很多网民认为,更接地气了。
《中小学生守则》陪伴我们走过校园生活,可谓再熟悉不过。但真正能把它娓娓道来的,恐怕只有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的《中小学生守则》属于“高大全型”,中小学生多是抱一种景仰的心态看待它,难理解,自然记不住。
此次,守则里首次出现“会自护懂求救”、“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等新内容,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孩子的特性,用接地气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不乏前例,如英国的小学生守则写着“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更注重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等。如此“够得着”、“看得到”的守则,自然更容易“入心入脑”。
这次修订,最引发热议的莫过于少了“热爱人民”和“见义勇为”等内容。一部分人为此忧心忡忡,生怕孩子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去除“见义勇为”,并不意味不鼓励见义勇为。对中小学生来说,见义勇为更需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要把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仅仅依靠制订守则、喊喊口号远远不够。只有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把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的种子,深深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