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暑期阅读调查——
数字原生代的“矛盾”阅读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王曼霖 冯益飞
本报讯 被称为“数字原生代”的90后人群,生活在PC、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代,他们生存在虚拟社区与现实空间中,自由切换于各种媒介与设备之间,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已是一抹色的90后了。
这个暑假,我们对浙江高校90后学子做了一番假期阅读调查,却意外地发现他们的阅读很“矛盾”,虽然他们的阅读碎片化已成常态,但依然偏爱纸质阅读,他们有功利化阅读趋势,但却缺少计划性。
在数字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等各种“微”阅读形式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了常态,以往整块投入看书的时间,变成了见缝插针式的浏览。
“我经常会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微信朋友圈,填补一下零碎的空闲时间。”浙江大学传播学系的陈同学喜欢阅读,但感觉自己“阅读量严重不足”,原因是书不方便携带,而且没有整块的时间来看书。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绝大部分受访的同学都表示平时会通过上网、刷微博、上微信等阅读方式获取信息,原因无非是“没有时间”、“书不好带”、“手机上网便利”等。
尽管数字化阅读越来越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但在这些90后大学生眼中,纸质书籍仍是自己最爱的阅读方式。
在接受采访的100名90后大学生中,仅10人明确表示“更倾向于电子阅读”,理由有“方便携带”、“网上资源下载免费”等。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更爱看纸质书”,原因有“看着舒服,不伤眼”、“手感好”、“方便做笔记”等。
“在阅读体验上,纸质阅读完胜。”浙江财经大学大二学生胡君怡是个阅读爱好者,几乎每天都会在阅读上花上些时间,她说“更喜欢翻书的感觉”,她认为,虽然现在不少电子产品的显示效果已经十分接近纸质书,但那只是眼睛感觉到的,手掌所及仍然很难有纸的质感,“而且看纸质书不仅对眼睛好,还可以记笔记、做记号,反复阅读也比较方便。”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张同学是一位电子产品的爱好者,但是对于阅读却偏爱纸质书籍,“电子书虽然比较方便、便宜,但内容往往不全,而且现在以小说类为主。纸质书拿着会让人有看书的欲望,书香也让人愉悦,更何况书籍还有保存价值,当然选择看纸质书。”
这些“更爱纸质书”的大学生们都表示,尽管现在通过手机和电脑浏览信息较多,但真要从二者中选其一的话,那还是倾向于看纸质书,因为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屏幕眼睛会累,书拿在手里翻很有感觉,“挺矛盾的。”
在这些受访的90后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很有必要,有五成学生表示暑期会阅读考证、考试等工具类书籍,超过六成的学生会看专业书,“以提升专业技能。”
“我感觉读专业书用处更大些,写论文包括以后找工作都用得到,读其他的书感觉像在做无用功。”浙大计算机专业硕士生陈同学明确表示,“不太想花时间和精力读其他的书。”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90后大学生似乎并不会在阅读上严格要求自己,“我经常会找书看,也会去图书馆借书,但通常没看完就还回去了。”
其实,在大学里不论上什么课,老师都会开书单,并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去读。但由于学术类书籍多晦涩难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读,学生只是记下书目,课后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少之又少,没有计划性。
“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时候读书是不一样的。”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李红涛说,“以前我们读书时自己组织读书会,现在老师组织的读书会里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
“阅读可以让大学生寻找到超越生活的意义,会阅读的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广,可以使精神的肌肉长得强健。”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黄岳杰觉得,无论什么方式的阅读,都是值得肯定的。
“大学生的阅读应该把专业和兴趣兼顾,可以主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要深化已学知识,培养专业研究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馆长朱明伟建议,年轻人应该将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相结合,利用暑期好好静心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