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老沈造船为清淤
本报记者 林云龙
通讯员 沈江平 摄影报道
在慈溪市上林湖水库工作36年的沈友明,通过两年努力,设计制造出两代蓝藻治理船。
根据环保部门监测,上林湖水库近年夏季供水需求降低,水循环偏少,存在藻类偏高的问题。水库管理处原来需雇用两人,每天不停歇地在湖面上搅动,仍抑制不住蓝藻的生长。56岁的老沈,虽只有初中文化,但对模具、制图特别痴迷,经过两年反复试验,终于在船上设计出一个机械装置,能把湖底的泥搅拌起来,并能吸附水里的富营养化物质,减少藻类的光合作用,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
蓝藻治理船投入使用后,不但不用雇人,效率还提高十倍以上。如今,慈溪其他几个水库管理处负责人还多次打来电话,希望老沈能借船给他们用。
浙江省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后,老沈看到各地农村清淤河道时,普遍采用将河道分段拦住,抽干河水,将淤泥用高压水枪打散,再用泵把淤泥水抽到吸污车上的办法。这种办法费时费力不说,淤泥还散发臭气,甚至遇到汛期,截流清淤也无法作业。于是老沈又开始钻研河道清污课题,他查询了国内各型清淤机械资料,发现大多不适合农村河道。他从水车上找到灵感:终于造出一台长1.5米、宽0.8米、重100多公斤的模型机,并装在一个平台上,下面安着四个轮子,人可以推着它,在河底自由行走。经多次试验,证明这台机器清淤效果很好。
现在,老沈正在制造一条9米长、2.8米宽的钢壳船,船头放置一台长6米的清扫机,挖出的淤泥直接进入船舱,船尾再设个吸管,将剩下的河底垃圾吸上来。这样大小的清淤船,一般农村河道都能用。
老沈告诉记者,他为造清淤船耗资80万元。他说:“好在家里人支持,我们还有一点积蓄,为‘五水共治’出点力,我觉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