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理论视野

坚守群众路线“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惟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只有进一步强化“生命线”意识,坚持落实好群众路线,才能彻底解决好改革的价值目标、强大力量、根本途径以及衡量标准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首要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逻辑必然、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党的执政活动中的现实体现,必须坚持把追求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为了谁”这一价值目标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委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领导全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生态浙江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浙江人民的富裕度、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从根本上说,这是历届浙江省委执政为民、科学有为的结果,是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价值目标的体现。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深层意义上讲,改革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改革的关键正是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

  立场决定态度,立场决定行动。要彻底解决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目标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至上、一心为民的理念,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实事,正确把握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方案。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坚持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啃“硬骨头”,需要涉险滩、闯难关,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勇于成为具有责任担当意识的“狮子型”干部,敢于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通过改革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确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从根本上说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看作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反过来说,只有坚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才能无私无畏,才有决心和勇气荡涤“四风”,从而实现党风正、政风优、民心暖,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正能量。浙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以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省委作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部署,目的就是为了在群众“最需”上抓整改、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

  坚持群众路线,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足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核心支撑,也是贯彻落实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要求。只有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依靠谁”这一力量源泉问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观,就是要明确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是人民的事业,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许多制度创新,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还是创建专业市场、股份合作制,以及诸如义乌模式、温岭民主恳谈会等众多全国首创现象,都是人民群众在改革过程中创新创造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正是由于浙江各级党委和政府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顺应发展规律,坚持把放手让群众去干与引领群众去干有机结合起来,才创造了浙江奇迹。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善于汲取人民的智慧,善于把群众的创造转换成改革重要的经验来源。当然,改革需要具有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但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顶层设计”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认识来源,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激情;就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加强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增强群众参与的能力,拓宽参与的渠道,提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就要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扎紧制度的“笼子”,在制度设计上保障民权,保障权力在阳光下合理规范运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受侵犯;就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深化改革的决策上回应民意、体现民心,把工作重心放在回应民求、解决民难、化解民怨上,多做解民忧的好事,勤做暖民心的实事,甘做听民声的小事。

  坚持群众路线,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途径

  坚持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路径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方法的客观要求。只有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怎么办”这一根本途径问题。

  共产党人的正确主张来自哪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改革的决策来说,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汇集经验和智慧,又到群众中去发展完善,以形成正确的改革政策、策略与方法。从群众中来,是发现、提出问题,吸收群众智慧,并进行改革政策调研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实施和检验改革政策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从易到难,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这本身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面对许多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越是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局面,越是面对需要突破的各种各样既有利益格局,越要始终牢记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善于按照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来完善政策主张,越要善于集纳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为深化改革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天敌是脱离群众,脱离客观实际,凭主观臆想拍板和决策。主观主义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属于“四风”之列。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是扫除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久坐机关大楼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掌握不到与改革发展稳定最为真切的相关信息。尽管通讯工具十分发达、联络方式丰富多样,都不能代替手拉手地亲近、面对面地交流、心连心地沟通和肩并肩地战斗。只有真正做到贴近群众、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才能为坚持贯彻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要真正“沉下去”,和群众融为一体,面对面听意见、心换心真交流、实打实解难题,才能从群众真心话语中讨到促进改革发展的“真经”。如果与群众长期“躲猫猫”,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就会变成各种问题的“聋子”和“瞎子”,改革就会多走弯路。浙江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基层走亲连心”活动,要求做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坚持问题导向、民需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广开言路纳民意,使听意见查问题的过程成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过程,成为增进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目前,浙江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了9499个活动联系点,各级党员干部已走访农户数达到941.5万户,占全部农户数的94.81%。

  坚持群众路线,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衡量标准

  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检验点,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生命线”的关键指标,是坚持贯彻好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始终坚持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检验点,才能彻底回答好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评判”这一衡量标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但如果改革红利不能体现到广大人民身上,让人民群众满意,改革就会丧失动力,也不可能持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的进程将不断受到检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检验主体,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应是检验改革质量的终极标尺。

  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社会利益多元化不断发展,意见表达也越来越多样,但改革让人民满意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追求在于普惠人民。不能要求全体人民群众在同一时间对改革、尤其是对某项具体改革都满意,但改革必须坚持使人民不断得到实在并且可持续的改革红利,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处在改革第一线,对改革观察得最多,感知得也最深,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最客观。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改革的长短优劣。只有重视了人民群众的评价,才能练就扫除“假大空”、发现“真善美”的“火眼金睛”。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晴雨表和风向标,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改革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改革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改革的成效要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努力使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改革要让群众满意,就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浙江省坚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中心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统筹推动“四风”问题的解决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重点工作的落实。把“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正是群众期待之举、深得民心之举。目前,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已清理垃圾河4165公里,治理黑臭河1228公里。省委省政府决心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满意。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改革的价值指向于人民群众,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改革的智慧蕴涵于人民群众,改革的检验归结于人民群众。改革实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只有牢牢坚守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

  【作者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坚守群众路线“生命线” 2014-07-30 3561856 2 2014年07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