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战到二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百年前,一战爆发。百年后,人们仍在思考其缘由和影响。
回溯历史,除了感慨战争的残酷、谴责黩武者的罪恶,战争爆发的原因似乎更引人深思。从一战到二战,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就是,战争的祸根遗毒必须清除,否则必将贻害无穷。这一点,对处理当今国际关系仍不失为重要镜鉴。
争霸分赃
巴黎和会埋下祸根
100年前的7月28日,奥匈帝国以其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进入全面对抗局面,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影响全球后的大战。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34个国家和地区。4年烽烟,约10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将人类拖入灾难的深渊,人类经济发展最精华的地区,无数城市、乡镇、工厂、道路因之化作废墟。
时隔仅21年,伤口刚刚愈合,伤痛尚未褪去,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像一台巨型绞肉机,吞噬了六七千万生命,受伤人数更是数以亿计。直至1945年,战争以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而告终。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获胜方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整个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把持,它们与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瓜分了同盟国集团此前的势力范围。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则沦为牺牲品。
和会上,英、法、美列强毫不掩盖对侵略扩张的支持和对殖民统治的维护,更加凸显了一战作为争霸战争的本质。以分赃为目的的“和会”与“和约”,注定无法彻底清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却为德、日法西斯后来发动二战埋下祸根。
色厉内荏
一战遗毒发酵廿年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虽对德国提出严苛的惩罚条款,但颇有“色厉内荏”之嫌,未能真正执行。协约国各方针对如何处理德国分歧严重,尤其是英国极力维护德国以制衡战时的盟友法国,导致赔偿没有执行机构,裁军没有查证制度。基辛格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和约将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有失公允招致不满,却又未能削弱其地缘战略优势、让其彻底屈服,这“其实不是在建立国际秩序”。
日本在一战爆发之初即对德国宣战,但它未派一兵一卒到欧洲战场,而是在远东趁火打劫,夺取太平洋德属马绍尔群岛等地,侵入中国领土胶东半岛,从德国手中夺得对青岛的控制。巴黎和会上,列强全然不顾中国的协约国地位,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日本。
对于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安排,一战时的法军元帅、协约国联军在法总司令费迪南德·福煦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这不是和平,只是休战20年而已。”
接下来20年里,一战的遗毒持续发酵,形势一步步朝着福煦预言的方向发展:
——20世纪20年代,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和约的不满和经济衰退的怨气,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承诺带领德国找回大国自信,逐渐赢得支持,并于1933年1月出任德国总理。
——1933年,德国纳粹修改1919年魏玛宪法,通过了《授权法》,赋予希特勒不经国会同意即可颁布法律、对外缔约等权力,这部新法成为希特勒对内进行独裁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法律基础;随后,德国退出在《凡尔赛和约》基础上诞生的国际联盟和当时还在举行的裁军会议。
——1935年,希特勒以遏制苏联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为由,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恢复征兵制,公然建立德国武装部队。
一战后的日本,不满足于在巴黎和会上攫取的利益,愈发变本加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国际联盟未能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与此同时,意大利也对巴黎和会的安排大为不满,认为自己在一战中作出牺牲却未得到应有的回馈。1935年,墨索里尼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次年将其吞并。“这一次,正像早些时候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一样,国际联盟再次未能采取措施惩戒恣意妄为的强国。”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指出。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1939年9月,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热衷绥靖 英法终于养虎遗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是由日、德、意法西斯首先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然后逐步升级演变而成的。但如果当时国际社会、特别是拥有较强实力的英、法、美等大国对局部侵略战争有足够的警惕,并起来制止,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是推迟产生,或战争规模不至于发展得如此之大,危害不至于如此之重。但由于英、法、美等强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保住其霸权地位,致使侵略者的野心步步得逞,终于演变成世界大战。这次大战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时间如此之久、造成恶果而不愿更改,是有其国内根源和时代背景的。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削弱,而战后的经济复苏一直非常缓慢,同时英国的一些殖民地相继爆发了民族民主运动,致使英国当局内外交困。1937年,张伯伦登台执政,不仅大砍三军提出的军备预算,而且规定英国陆军要从欧洲大陆“退守帝国”,执行“有限责任”。他不懂外交,但比起英国前几任首相来,他更热衷于从事外交活动,企图以他的外交手腕推行损人利己的绥靖政策,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法国从20年代中期起经济持续衰退,政局一直动荡混乱。从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法国政府换届达17次之多,使得国力下降,只好追随英国对德、意执行绥靖政策。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奥政府请求盟国法国给予支援。而当时法国处于无政府状态。在德军侵占奥地利两天后,软弱涣散的法国勃鲁宁新内阁才成立,因此不可能在政治、外交上做出强有力的反应,只是发表了一纸空洞声明,表示如果德奥合并危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法国将履行保障捷独立的诺言。1938年4月,达拉第上台。达拉第内阁许多成员是绥靖主义信徒。达拉第和张伯伦臭味相投,共同策划了慕尼黑大出卖,同样被世人所唾弃。
英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印象很深,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又认为从此天下太平了。在这种麻痹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反对重整军备。在法西斯国家磨刀霍霍且杀向弱小国家的时候,他们仍想坐享“帝国繁荣”而反对卷入战争。英国当局利用、推动了这种厌战畏战的思潮。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几小时,带着拟好的《英德宣言》,求希特勒签署。这个宣言把慕尼黑协定和英德海军协定看成是两国不想再战的“象征”,表示双方决心以协商的办法处理英德之间存在的问题,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平麻痹思想是多么严重。
遗毒未清 安倍麻生贼喊捉贼
历史是一面镜子。爱好和平的人士回顾关于战争的历史,是为了从战争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然而,总有一小撮人在看待历史时硬要“逆向行驶”,制造有违史实和时代潮流的噪音,要么是危言耸听,要么是别有用心。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例子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今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年会上,竟以一战前的德英关系类比当前的中日关系,暗指随着中国的强大,可能会与日本发生冲突。安倍说这话时莫不是忘了: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都是日本在扮演十分不光彩的侵略者角色。
安倍此言,难免让人想起一战前欧洲政客们关于“战争必然爆发”的预测,而这种预期本身就成了引发战争的因素之一。
无独有偶,安倍的副手麻生太郎去年7月更是发表了师法二战前德国纳粹政府、推动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的言论:“德国魏玛宪法不知不觉地就发生变化,在谁都没有注意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我们学习这种方式怎么样?”
虽然不是“不知不觉地”,但日本当权者还是实现了修宪野心。今年7月1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这意味着二战后日本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日本“和平宪法”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其制定的,它规定日本不得拥有军队、国家交战权和集体自卫权,旨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可以说是战后国际秩序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重要体现。然而,出于冷战需要,美国随后改变了对日态度,支持日方成立保安队和自卫队,而包括二战甲级战犯岸信介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更是“不遗余力”,处心积虑强推修宪、重新武装日本。
师法纳粹 日本举动应警世人
作为岸信介的衣钵传人,安倍把修宪作为其“毕生使命”,尤其是前年第二次当选首相后一直图谋修宪,以实现他的强军目标,“夺回一个强大日本”。
美国《纽约时报》就此发表文章说,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战后宪法的解读,让日本进一步背离了宪法中有关放弃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原则。
观察近来日本右翼政客的种种言行,不难发现,安倍政权“师法”二战前德国的做法还不止于此:
——关于历史认知,安倍说,东京审判是盟国方面以胜利者的判断进行定罪的,从日本国内法看,那些被定为二战战犯的人并非战争罪犯,而他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则是为了向“牺牲掉宝贵生命、为国捐躯的英灵,表示崇敬之意”。
——在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背景下,安倍对民族主义情绪推波助澜,同时力图将自己塑造成一名强势领导人,甚至在公开演讲时口出狂言:“如果大家想把我叫做右翼的军国主义者,那就请便吧。”
——在安全政策方面,安倍政府先后成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首次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出台新武器转让三原则,2013财年首次实现11年来防卫预算实质增加,2014财年防卫预算再次增加2.8%。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政府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于不顾,抛弃自身在二战战败后曾经作出的承诺,妄图永久非法侵占中国钓鱼岛,不仅对战后国际秩序构成挑战,更暴露了日方觊觎他国领土的残余思想和野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重温从一战到二战的历史,不难得出以下启示:
拼凑军事集团,或是拉拢一方制衡另一方,无法赢得持久的和平;只有清除导致战争的政治根源、思想根源,才能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而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则是维护和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二战胜利成果和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绝不容许任何人蓄意挑战、冲撞与破坏。
今日之日本,世人当擦亮眼睛! (据新华社、央视)